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24號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電子認證法律配套未能跟上 e辦事淪架床叠屋項目
2018-08-24
【本報訊】公職局在○九年推出面向市民的「e辦事(ePass)」網上通行帳號,旨讓市民通過一個帳戶使用不同公共部門提供的電子服務。但受制於法律配套未跟上、服務對象限制,令參與部門和登記市民寥寥無幾,其提供服務少且大多是可循一般網上服務去做的查詢,令該系統有架床叠屋之嫌。
僅七部門參與、近六千市民登記
報告披露,截至一六年底只有七個部門參與「e辦事」,以及約五千八百名市民登記。審計署認為,不論以甚麽作為合理的基數,參與的部門數目比例明顯偏低,而相對數以十萬計的年滿十八歲澳門居民,登記比例也十分低。
報告指出,部門參與低,是由於公職局就「e辦事」服務對象的規劃工作輕率、考慮不周,以及法律沒有或無法配合,導致其至今僅適用於年滿十八歲本澳居民,而未能適用於十八歲以下的、非本澳居民,以及團體或機構等法人。
沒電子認證作用大打折
同時由於尚欠缺具備法律效力的認證功能,令「e辦事」未發揮真正功能,令需要電子政務認證授權的部門無法參與。審計署指,這問題是因當初構想不周,認證方式存在重大安全隱憂所造成,加上部門各自立法行政成本過高,不具備效益。
審計署說,由於參與的部門少,且所提供服務的附加值不高,大部是查詢服務,當中有還要同時登入有關部門已具法律效力的電子帳戶才能用的情況,有個別更原本毋須任何帳號登入便可查詢,自然登記的市民自然也偏少。
審計署指出,至於原本不需要開設電子帳戶的服務,與無論如何都要開設並登入部門電子帳戶的服務而言,可以選擇額外登入「e辦事」帳戶取得相同服務的新增選項,反有架床叠屋之嫌。
審計署認為,服務對象及法律有效性方面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未能達致「e辦事」當初設立的目標,而公職局過去曾就解決相關問題進行檢討,並提出建立統一身份識別機制進行研究,並在不同時期的規劃綱領提出在期內完成建立機制,但局方最終根本未有落實工作。
原定去年諮詢二月交法案
雖然政府在一七年施政報告提出制訂相關法律法規,並有立法時間表,預計於去年八月做公開諮詢、今年二月把法案送交立法會,但實際至今仍未見影,而該局回覆署方查詢時稱部份工作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