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24號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電子政務發展將近廿年 審計署批成效差強人意
2018-08-24
【本報訊】審計署昨發表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審計由行政公職局主導的電子政務規劃及執行,發現電子政務提出近二十年,成效一直未如理想,未與時俱進之餘部份項目更長年停留在起步階段,與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市民服務的社會期望明顯有落差。
審計署審計公職局在○一年起至一六年間,對電子政務的規劃及執行工作,發現該局十六年間至少就此投入逾兩億三千七百萬元,並先後編製四份規劃文件,包括○一年的《電子政府策略研究報告》、○五年的《澳門電子政務發展綱領(2015-2009)》、一二年的《MeGOV2014澳門特別行政區電子政務整體規劃》及一五年《2015年-2019年澳門特別行政區電子政務整體規劃》。
部份規劃項目逾十年未完成
審計署經分類整合四規劃所提出的工作,剔除一百○七項無特定完成期限或訂定完成期限在一六年後的,最終得出六十一項可跟進分析執行情況,發現當中有廿二項、逾三分之一的規劃項目未如期完成,反映相關規劃執行率低。
在這批未完成項目中,有十六項更是由規劃首提出到審計時已歷經逾十一年,其中「設立電子採購平台」和「訂立電腦中文內碼標準、編定本澳採用統一中文編碼方案及實施時間表、研究及制訂澳門特區統一編碼標準」兩項,更足足十五年仍未完成。
審計署綜合評論指,電子政務是世界的大趨勢,也是政府一直強調的重要政策,因此負責規劃及執行的公職局有沒有明確主體責任,主動作為,適時積極開展工作,實在至關重要。
致各部門各自電子政務
然而事實上,由公職局主導的電子政務建設在近廿年來,不僅未能做到與時並進,一些基本環節更長年停留在起步階段。儘管當局多年來在施政報告中不斷強調去研究、優化、規劃,但由於欠缺可行的整體計劃和時間表、定位不清,結果各部門為應付電子政務工作而各施各法、各有各做。
是次審計結果顯示,公職局欠缺協助各部門改善運作的大局觀念,向市民提供安全便利服務的意識亦相當不足,加上長期以來因工作作風或技術水平而無法配合其他部門及廣大市民的實際需要,致使所推出的系統和服務平台不是功效未如理想,就是使用率偏低,嚴重脫離借助電子政務完善政府工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意。
提醒規劃再好不落實亦無用
審計署又提及,公職局在一五年的規劃文件已顯示出其已總結以往經驗,重新整理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並對相關問題提出改善,但關鍵仍在於能否切實執行。該署強調,若不能革除過去顯著弊病,再精彩的規劃也只會是紙上談兵。
是次審計於一六年七月至一七年十二月展開,審計署今年上半年完成報告,後因公職局補充更正資料,延至近期才完成。報告較早前已呈送正休假的行政長官,昨八二三周年發表。報告全文在該署網站(http://www.ca.gov.mo)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