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1025號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垃圾處理真頭痛‧羅司認冇計
2016-10-25
【本報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指,固體、液體、廢車、堆填區等五個範疇的廢棄物,他的確沒有辦法可以回應,不是他沒有理會,而是他推推都沒有辦法可推,他以建築廢料堆填區為例,目前堆填高度已高達二十二米,恐怕有一天會「冧」(倒塌)。
本澳垃圾量不斷增加,去年的家居廢料達二十二萬九千零四公噸,按年增加百分之四點六;垃圾焚化中都全年共處理五十萬零九千一百一十一公噸固體垃圾,按年增加百分之十一點三,運往堆填的裝修及建築廢料達四千八百三十五公噸,增加百分之十點五 。而二零一四年本澳每人每日平均城市生活廢棄物量為一點九七公斤。澳門人均城市廢棄物量約是北京、上海的一倍或以上。近年廢棄物資源回收率維持在百分之十八至二十。
現時日廢棄物數量已佔焚化中心處理能力的五成以上,雖然近年廢棄物資源回收率有所改善,但遠遠追不上廢棄物的產生量。議員希望政府能進一步推動資源回收,源頭減廢。
面對垃圾量日增,議員何潤生希望政府為澳門未來的固體廢物政策訂定具體行動計劃。另有議員關注到廢舊車呔、廢車、電池回收、廚餘處理、飛灰等。以及建築廢料堆填區飽和,政府有何應對方案?何時實行收費計劃?
面對垃圾處理這個頭痛問題,向來坦白的羅立文也坦白向議員表示,沒有辦法推動更多和更快。他指,固體、液體、廢車、堆填區等五個範疇的廢棄物,他的確沒有辦法可以回應,沒有辦法可以加快。不是他沒有理會,而是他推推都沒有辦法可推,他以建築廢料堆填區為例,目前堆填高度已高達二十二米,恐怕有一天會「冧」。找第二個建築廢料堆填區和建廚餘中心,他說到土地問題上要先解決,目前找不到地方。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承認,回收工作有大發展空間,他指,今年首三季生活垃圾與同期比增加百分之一,建築廢料減少百分之三。由於本澳資源回收量難以養回下游產業,認為透過區域合作,在澳先初步處理再運往內地處理較適合本澳。
他稱,環保局推出以下工作,與房屋局和民署合作,在各公屋群設資源回收箱,目前已加設了一千一百一十五套資源回收箱,未來又會在新建公屋設資源回收箱,另在公共地方和私人屋苑設資源回收箱。增加廢舊電池回收點、設廚餘就地處理機,第一部廚餘就地處理機已在石排灣公屋群落戶,日均處理一千公斤廚餘,同時推動廚餘中心的建設,努力覓地,和與學校合作,進行廚餘處理和環保教育工作。
另羅立文指,膠袋徵費需要透過行政法規,料明年可以進入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