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慢性病年輕化的「早篩」防綫

2025-08-12

【特稿】慢性病年輕化已不再是一個模糊的醫學趨勢,而是澳門乃至全球公共衛生的嚴峻現實。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這些曾被視爲“老年病”的標簽,正加速貼向年輕群體。澳門特區政府近日推出的“慢性病篩查計劃”,正試圖在疾病源頭築起一道防綫。

這項計劃是“健康澳門藍圖”在基層醫療的關鍵落子。其核心創新在於撬動沉睡資源——允許居民使用原有醫療劵在參與計劃的私人診所進行慢性病專項篩查,費用通常不超過600澳門元。這看似微小的政策轉向,實則是理念的顛覆:首次將醫療資源正式導入“未病之前”的預防領域。

“計劃對醫療業界是重大鼓舞,”有本澳醫務界人士稱。政府主導的培訓覆蓋血壓、血糖、血脂、肥胖等核心篩查項目,更著重提升年輕醫生的醫患溝通與慢性病管理能力。目前參與計劃的79名醫生中,35歲以下年輕醫生占比高達五成,他們成爲承接這項“關口前移”任務的新生力量。

對私人診所而言,計劃打開了轉型之門。有參與醫生發現,日常診療中約一成患者存在慢性病風險,但多數居民“無病痛不就醫”。篩查計劃結合個性化健康指導(如飲食、運動方案)及數字化隨訪(接入“我的健康2.0”平臺),將私人診所角色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的“健康守護者”。

“早期干預能使高血壓、糖尿病等四大高發慢性病的幷發症風險降低七成以上,”另外有參與醫生指出關鍵數據。計劃通過“篩-診-管”閉環,在醫生端提升專業能力,在居民端喚醒健康管理意識——利用可轉移家人的醫療劵降低參與門檻,讓健康監測變得觸手可及。

慢性病年輕化正成爲壓在全球社會肩上的重擔。與傳染病不同,其隱匿性和長期性一旦錯過早期干預窗口,個人生活質量與社會醫療系統將承受幾何級增長的壓力。澳門此次以篩查計劃爲支點,聯動政策工具、醫療體系與技術創新,構建“預防優先”的生態系統。

當沉睡的醫療劵被慢性病篩查喚醒,其價值遠超600澳門元的面額——它丈量著社會對健康的投資遠見。澳門這場對抗慢病年輕化的戰役提醒我們:最高效的“治療”,始於疾病尚未真正降臨的時刻。唯有將健康防綫堅定地構築於“早”字之上,個人與社會才能贏得未來的生機。

這場以篩查爲名的健康革命,最終目標幷非僅僅發現疾病,而是重塑生命質量的集體認知與行動。透過早期篩查、醫生培訓和市民參與,我們有望提升整體健康水平,並為建設健康社區奠定堅實基礎。

*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