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48號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美半導體調查將出爐 台廠恐首當其衝
2025-08-01
【香港中通社7月3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施鑫岳)美國針對半導體進口發起的調查將在近日公布結果。台灣輿論分析認為,此舉將衝擊全球供應鏈,美國芯片市場高度仰賴的台灣供應商更是首當其衝。
美國今年4月以國安名義對半導體產業發起調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回應媒體對半導體關稅的提問時表示,將在兩周內公布調查結果。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強調,半導體輸美可能將面臨更高的關稅。他還稱,已有多家半導體企業規劃在美國投資設廠,以規避即將實施的新關稅,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廠商。
台媒報道稱,美國高度依賴來自台灣的芯片,台灣近年也因此成為美方重點關注對象。前總統拜登政府的手法是以“芯片法案”提供數十億美元補助,吸引台積電等大企業赴美設廠。特朗普則是用關稅措施威脅。他2月曾揚言將對進口芯片課徵25%的關稅,4月又宣布將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啟動對外國藥品與半導體進口依存度的國安風險評估,調查結果可能成為加徵新關稅的法源基礎。
統計顯示,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達1114億美元,其中電子產品出口佔比達71%,而其中的顯卡、服務器、計算機零組件、集成電路、網絡交換器、筆記本電腦等均被列為“232調查”範圍。如果關稅落實,不僅將影響台企投資布局,更將進一步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生態。
台當局經濟主管部門稱,台灣出口至美國的半導體產品主要是中間產品,終端產品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比例相對有限,且台灣在先進製程技術具領先地位,受關稅影響較小。有學者估計,美國半導體關稅的稅率可能不低,或在25%至50%之間,台灣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台灣方面除高度關注美國是否會引利用半導體關稅來扼住台灣經濟命脈外,輿論對於台美關稅談判結果也相當關注。特朗普近日表示,他預期美國將對那些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和地區設定15%至20%的關稅稅率。
彭博社此前披露,台灣官員希望在7月31日最後期限前爭取關稅優惠,以避免高達32%的關稅懲罰。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團隊迄今僅向台灣提供了一個“最佳關稅待遇”的承諾,但沒有給出具體數字。而在日本同意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後,美國也要求台灣比照日本,對美提供更多投資。
台灣《經濟日報》稱,台灣方面提出了最多4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金額,同時盤點各類可開放進口項目,希望能爭取稅率與日本的15%齊平。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認為,台灣要比照日本、歐盟15%的關稅稅率相當有挑戰,因為歐盟承諾向美國採購7500億美元能源產品,並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才換來稅率的些許降低。但台灣經濟體量小、人口僅2300萬,市場規模遠不及歐盟、日本,要付出的代價實在難以想象,恐怕承擔不起。
台美關稅談判進入最後關頭,台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表示,台灣經濟發展不能只關注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從事高科技人口才一百萬,當局應投注更多資源在千萬勞工、農民身上,這才是提升社會力量的根本。面對關稅海嘯,應確保農民與基層勞動者,在談判中不被犧牲。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說,民進黨當局對美關稅談判的黑箱作業,已引發產業界、勞工、農漁民高度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