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香港「結業潮」中為何沒有涼茶鋪?

2025-07-18

香港中環春回堂藥行,老闆林偉正是店舖創辦人林少泉的孫兒。(香港中通社記)

【香港中通社7月1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七月酷暑,熱浪灼人。香港中環春回堂藥行外,幾位白領排著隊,等待一杯深褐色的廿四味涼茶,一陣苦澀藥香和菊花露的蜂蜜甜香瀰漫在燥熱的空氣中。當餐飲面臨經營困境,一些老字號甚至要結業,承載著百年智慧的涼茶鋪,為何能頑強扎根?

“我們每天大概賣1000杯涼茶,12港元一杯。和外面的茶飲不一樣,我們的涼茶是有療效的,很多人專門開車過來這邊,買一杯就走。”

春回堂藥行是一家在中環屹立百年、傳承了三代人的老店,老闆林偉正是店舖創辦人林少泉的孫兒。林偉正告訴記者,涼茶利潤微薄,靠的是街坊情誼與口碑相傳。

“以前爺爺、父親主理店鋪的年代,來的都是街坊鄰居多,因為附近是密集的唐樓住宅,街坊生活條件差、容易生病,現在很多舊樓都重建成了寫字樓,則更多年輕人、打工仔來喝涼茶。”

春回堂的涼茶款式並不多,加上龜苓膏總共六款。林偉正認為,專注做好最傳統的幾款茶就夠了,有療效才是“王道”。這麼多年來,最多人買的一直是清熱瀉火的廿四味,外國人則愛喝補氣的人參八寶茶。

當餐飲因經營趨勢轉變令不少街鋪黯然退場,涼茶鋪卻展現出驚人韌性。究其原因,是氣候和飲食文化所致,林偉正說,香港氣候濕熱,港人又愛吃煎炸香口的食物,容易腸胃重火,想清熱祛濕、調理身體,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涼茶,也就有了喝涼茶的習慣。

另一方面,則是鋪租與人力成本相對可控,經營模式靈活。記者走訪新界港島多家涼茶鋪發現,很多店都是自家物業、小本經營,沒有租金壓力;不少店鋪除了售賣涼茶,也有糕點小吃等其他產品補貼收入,還有抓藥、代煎中藥服務。春回堂藥行則是冬天售賣參茸補品等最為吸金。

新型涼茶鋪如鴻福堂、海天堂等,更轉型零售,打造成連鎖品牌。港鐵站經常能看到的鴻福堂,賣養生茶飲,也賣即食湯水、粥品等,店裡的燒賣被稱為香港打工人“福音”,更受到許多遊客歡迎。

香港夏季漫長濕熱,涼茶已深深融入港人的生活。穿行於香港街頭,每隔兩條街總能看到一間涼茶鋪,藥香成為香港獨特的一味,花不到一杯奶茶的價錢,即可在街頭即飲。

2006年,涼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亦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傳統餐飲店在熱烈競爭中退場,涼茶鋪卻在香港熬煮出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