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723號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
內地作家張抗抗現身香港書展:『我是一個撿時間灰燼的人』
2018-07-23
【香港中通社7月22日電】(作者 韓璇)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張抗抗,至今筆耕四十載。近日,她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時,將自己的寫作軌跡描述為“一路與共和國同行”,又稱自己是“一個撿時間灰燼的人”。
張抗抗並不否認年輕時的知青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肥沃土壤,而寫作對那時尚不過二十出頭的她而言,是簡單到只需要一支筆、一本本子便可自然展開的過程,並非一個刻意的職業選擇。
張抗抗的雙親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進步青年,深受魯迅思想的影響,對傳統儒學孔家店持徹底的否定批判態度。因此張抗抗一放下童話書本,最早接觸的便是家中蘇俄文學藏書。“跟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西方人文精神對我影響比較大”,她說。
到了上山下鄉資源貧瘠的年代,每次回家探親,她都會藉母親在圖書館工作之便尋書來讀,如同久病體虛的人四處尋找藥材大補元氣。她告訴記者,早期作品《探親大補》中所紀錄的便是這段真實經歷。
今年是張抗抗初次來到香港書展。過去十年,她忙於創作一部描寫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三卷本小說,目前已改過六稿,但她仍未滿意。“我已經到了一個該拿出一部真正好的作品的年紀了。”這是張抗抗執著耗費十年精益求精去打磨它的理由。
八十年代對中國很多文人而言是無可替代的,他們懷念那段光輝歲月的理想氛圍,當時正處於寫作成長期的張抗抗,如今同樣在前行途中頻頻回頭。
她自稱是“一個撿時間灰燼的人”,民眾的善於遺忘正是她這類作家存在的意義。八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早已時過境遷化為灰燼,“由我將灰燼撿起來,再由年輕讀者重新去點燃它。”便是對歷史的生動再現。
撿了四十餘年的灰燼,張抗抗坦言,其實遺憾頗多,觀照舊作,學養不足與生活積累不夠,都曾令她對自己深感失望,甚至羞愧。“但說不定小說也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所幸如今她已能如此豁達地作出詮釋。
書展期間,張抗抗以“多情卻被無情惱”為題舉辦講座,回望過往數十年,剖析當代中國人的“情史”——“我們這一代人曾經歷過一段非常無情的年代,那時只有宏大的目標,沒有情。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休養生息,多情歸來。後來情越來越多,生出虛情、偽情、濫情,便出現另一種現代社會的無情。”
她將這兩種“無情”歸因為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代人,既沒有學習儒家傳統文化中的良心與情誼,也未能系統接受西方人文主義關於愛與尊重的啟蒙教育,多情的種子便難以在長年無愛有恨的鹽鹼地生根發芽。
隨著千禧一代逐漸成長,張抗抗的這種憂慮有增無減。她甚至相信,在互聯網時代及傾向功利化的現行教育制度下,新一代年輕人所接觸的知識或許更表層且零碎,同時還有商業文化及娛樂資訊的雙重衝擊,在他們身上,中西方文化共同缺失的問題或將以更尖銳的方式暴露出來。
不過,她對中國當代新老作家的交替接棒卻很是樂觀。“新一代作家能以新視角和新的語言方式去反映生活裡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在她看來,老作家一生經驗積累慢慢化作故事逐一講完,載譽退場,或者興趣轉移到別的地方。而她自己,如今偏愛以畫作傳情達意。因為書寫半生,關於愛的言語也終於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