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718號
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民防工作須多渠道進行宣傳推廣 群力倡推全民災難教育提升民防效能
2018-07-18
【特訊】政府現正就《民防綱要法》進行公開諮詢,冀望借助全面檢視和完善民防制度,優化現存民防的預防及應對機制措施。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陳家良指出,民防工作不能單靠政府組織、制定便能取得成效,建議有關部門除了在學校方面加強災難教育工作外,亦必須多從不同渠道向公眾進行宣傳推廣,提升民防效能。
全民合力發揮最大社會效能
民防是旨在減輕緊急特發事故所造成之危害的政策、措施的擬定和實施。陳家良認為,雖然政府部門在民防工作中,有着必不可少的統籌角色和責任,但是從去年天鴿時的實例可以知道,民間社團、私營機構、甚至是群眾合力,只要運用得當,亦能發揮具大的社會作用。
他指出,民防工作並不能夠單單依賴政府,亦必須仰仗全民的通力配合,而這種配合,除了必須建基於健全的民防系統,同時亦必須建基於民眾對災難的基礎認識和應對能力等方面,而這些均離不開社區性、全民性的災難教育。陳家良認為,現時本澳的災難教育較偏重於校園內,而校園外的災難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則呈現空白,不利於日後民防措施的落實、應對和實施。而對於坊間討論較熱烈的「虛假社會預警罪」,陳家良指出,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坊間內部所流通的資訊、傳訊量必定非常多,如居民誤信不實流言,亦有機會造成人命傷亡,後果不堪設想。
拓寬公佈訊息渠道方能掌握實況
因此,他建議有關當局:第一,必須拓寬公佈訊息的渠道,確保居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準確可信的訊息,以便他們迅速地預判自身情況,進行撤離或其他避難措施;第二,借鑑鄰近災害多發地區(如日本、台灣)的相關經驗,利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及社團等網絡,深入社區進行全民災難教育,為居民做好充分的災難教育,增加他們對各種災難的認識,同時讓他們對災難時刻保持警醒,加強他們的防患意識,讓他們能夠及時應對,減少災難時的人命傷亡;第三,定期進行針對性、區域性、甚至全民性的災難演練,提高居民應對災難的能力和信心,減少災難真正發生時的混亂情況;第四,預先制定災後心理治療的準備工作,防止社區內爆發大規模性災後心理創傷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