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建雨水泵房集水涵箱渠 媽閣河口建活動擋潮閘

2018-04-13

【本報訊】政府將透過短、中、長期措施處理水患,其中,在媽閣河口建設擋潮閘,在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和雨水涵箱,在明年風季前設置長約二點一三公里、高約一點五米防洪牆。

特區政府計劃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六百五十米寬、可擋五點八米潮高的活動式擋潮閘。政府宣稱,這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洪水為設計標準,較颱風天鴿期間的最高潮位五點五八米還要高。昨午,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廣東省原則上支持本澳將建的活動式擋潮閘,已經共同向中央報批。

崔世安也說:「大家都明白這個計劃涉及我們鄰近的珠海、中山等兄弟城市,不論是前期構思、規劃設計以至未來施工,都需要廣泛而大量的協調工作,過去一段時間相關部門跟我們充分調研和反覆交換意見,工務局已進行內港擋潮閘工程可行性研究。」

另外,民政總署於本年第一季開展內港雨水泵房及雨水涵箱渠建造工程,預計可於本年五月開始招標。工程在二零二一年完成後,可將新馬路至水上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並排入內港二十五號與二十六號碼頭之間水域新建的雨水泵房,利用排澇手段解決暴雨的內澇問題。

現階段已開展有關路段的管線遷移計劃,以便預留足夠的地下空間作大型雨水涵箱渠的興建。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表示,將來的排洪能力是每秒十四點二八立方米 ── 用兩分鐘時間抽走一個標準奧林匹克泳池的水量。

另外,政府計劃在媽閣航海學校至林茂塘海港樓,建造長約二點一三公里、高約一點五米的半活動式、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防洪牆。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指出,防洪牆可應對二十年一遇風暴潮,相關部門正在設計,爭取在五月完成,續交工務部門建造。由於這是應急工程,將會盡快完成,希望在明年風季前投入運作。今年風季則沿用二零一六年安裝的、可抵擋十年一遇風暴潮的防洪牆。

將建的二點一三公里防洪牆,有一點五米高,勢令內港被高牆包圍,市民再不能在沿岸外望。黃穗文向本報記者宣稱,在非風季的日子,會移走一點五米高的防洪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