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409號

2018年04月09日

星期一

土地廟與社區關係密切

2018-04-09

在中國傳統祭祀文化中,祭祀土地神是民間最普遍的,供奉土地的廟、壇,在華人社會至多,澳門亦如是,本澳有逾百土地廟壇,反映澳門居民對土地神的信仰程度,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本澳眾多土地廟都會舉辦賀誕活動,當中沙梨頭土地廟、雀仔園福德祠、下環福德祠,三巴門土地廟、筷子基土地廟等所舉辦賀誕活動,參與居民眾多,極為熱鬧。

因土地神是地方之神,故此土地廟的建設,多與社區有關,澳門亦然,澳門各區的土地廟、壇,多有所在社區的名稱,例如沙梨頭、下環、雀仔園、三巴門、福榮里等。

地方之神庇護民眾

在百多間土地廟、壇中,沙梨頭土地廟歷史最攸久,亦是本澳最大間土地廟,廟內有碑石刻上清朝乾隆五十四年(一七九八),印證此廟建今已逾兩百載,廟的歷史故事豐富,據聞南宋末年宋帝趙邑,曾因避元兵而逃至沙梨頭海灣(即現時的廟前地),廟內有一塊『永福古社』橫匾,『永福』即宋帝趙邑陵墓名。

沙梨頭土地廟位處石牆街與麻子街交界,白鴿巢公園鳳凰山腳下,廟建於麻石台上,廟前本為海灘,可稱得上背山面海而建,環境優雅,隨著社會發展,廟前海灘早已填平,屋宇林立,雖是景物遷移,沙梨頭土地廟信眾不減,香火頗盛,亦是澳門的重要廟宇景點之一,沙梨頭土地廟已被評定為建築文物。

與沙梨頭土地廟相比,河邊新街的下環福德祠面積顯得較細,知名度則不相伯仲,下環福德祠卻是澳門唯一一座設有騎樓的中式廟宇建築,且騎樓空間與相鄰建築物銜接,似訴說土地神親民,下環福德祠是區內香火最盛的廟宇,建於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建今亦有個半世紀,是下坊眾興建的社區專屬福德祠,建廟初期設有公所,為坊眾議事用,與沙梨頭土地廟般,每年土地誕都會舉辦賀誕活動,下環福德祠因其建築歷史與文物價值,已被評定為建築文物。

土地廟祠香火盛聚人氣

同樣被評定為建築文物,位於雀仔園區馬大臣街與羅憲新街交界的雀仔園福德祠,亦是澳門最具名氣之一座土地廟,雀仔園福德祠建於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亦已有一百卅二年歷史,雀仔園福德祠雖然面積細少,由數座小平房組成,廟雖細香火卻鼎盛,較沙梨頭土地廟、下環福德祠尤甚,每日到廟祈福者眾,雖然雀仔園福德祠與上述兩土地廟都是建於舊區,但沙梨頭、下環兩區的興旺日子已非當年,繁榮不再,雀仔園區則與水坑尾、南灣區、板樟堂區等繁榮區域連接,故區內人氣不斷增加,土地信眾有增冇減,是澳門香火最盛的土地廟。

雀仔園福德祠每年土地誕都會辦賀誕神功戲,每屆有神功戲公演時坊眾聚集在廟前戲棚欣賞,除現場熱鬧得很,同時將附近一帶都注入節慶氣氛,雀仔園福德祠土地誕的神功戲,可稱得上是區內坊眾每年期待重大文娛節目。

以磚木結構為主的雀仔園福德祠,圍牆頂部以中式寶瓶及西式花線配搭,混合了中西建築元素,祠內有由雀仔園坊眾所立,澳門唯一的中葡文對照的廟宇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