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409號

2018年04月09日

星期一

信俗文化說土地

2018-04-09

文化局於去年九月分公布,新增五個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三個項目,包括土地信俗、朱大仙信俗和搭棚工藝,是由本澳社群申請發起的,此三個民間申遺當中,最多群眾接觸的相信是土地信俗,從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節日,參與活動的市民眾多便得知。

每屆土地誕,澳門多個地區的相關團體,都會舉辦具特色的賀誕活動,土地誕活動早已是澳門民間傳統節慶盛事,社區坊眾的土地廟多為慈善組織,除推動土地信仰,為大眾祈福求安外,亦辦惠民工作,故此一直以來,澳門居民對參與土地誕活動很熱衷,且有特別的親切感,『老澳門』尤甚,土地誕活動亦被視為坊眾聯誼最佳活動之一。

往昔社會重視傳統節慶

猶記兒時,澳門雖然經濟落後,也是民風純樸時,中華傳統節慶,是澳門居民重要活動,眾多神誕節日,例如土地誕、觀音誕、哪吒誕、關帝誕等,居民都熱衷參與,當中土地誕尤甚。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物資不豐富,貧民大眾多會為『過節』儲定錢,而土地神是華人社會最多人信奉的神祇,為要將土地誕辦得熱鬧,坊眾多會組織『土地會』負責酬神活動,參與的居民,每月供會銀『一個幾毫』,供至土地誕時,組織便會將儲供的『會銀』用來買燒肉、餅食,甚或家常日用品,包括可用來盛水的鋅鐵桶或塑膠桶,分給供會者,讓大家有豐富物質,享受傳統節慶,因此『土地會』又被人稱作『燒肉會』。不少澳門老居民在童年時,都領會過在土地誕長輩領燒肉的日子。

土地誕除有燒肉分外,尚有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睇大戲』,因為昔年土地誕,多個土地廟、壇負責團體都會舉辦神功戲,多從香港請來知名戲班演粵劇,讓坊眾們欣賞,享受文娛節目。土地誕的神功戲,是澳門最早辦的神功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觀賞神功戲是居民的娛樂盛事,當中在沙梨頭土地廟前地舉辦的神功戲最具規模。

賀誕分燒肉睇大戲

上世紀五十年代,沙梨頭海邊區尚未發展,沙梨頭土地廟前仍是一片大空地,每屆土地誕,沙梨頭土地廟會在該地段蓋搭大戲棚,請來粵劇名伶演神功戲,前往欣賞的居民眾多,場面甚為熱鬧,當時沙梨頭更館及鄰近都有店舖售賣零食,方便看大戲的市民,尤其是隨同長輩往看戲的小朋友們,筆者兒時住沙梨頭

麻子街,每逢土地誕,便會隨父母往戲棚睇大戲。在土地誕節日,麻子街一帶十分熱鬧,沙梨頭土地廟辦神功戲,已有超過兩百年歷史,相信是澳門最早辦神功戲的廟堂。

除沙梨頭土地廟外,雀仔園福德祠亦在每年的土地誕都會舉辦連串的賀誕活動讓坊眾參與,同享節慶文娛,當中賀誕粵劇神功戲更是重點,雀仔園福德祠辦的賀誕神功戲已有很多年歷史,近數十年越辦越出色,每年土地誕活動都會一連多天在福德祠前搭棚演神功戲賀誕,分日夜場,且有敬老專場,不單坊眾可欣賞粵劇,更成為吸引遊客感受該區節慶文娛氣氛的活動,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