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豬活牛批發零售差價大 群力促政府出手平抑物價增資訊透明

2018-02-23

【特訊】受人民幣匯率持續高企影響,供澳活豬活牛批發價自二月開始上調,群力智庫副理事長兼中區社諮委委員張淑玲表示,本澳豬肉進口、批發價不昂貴,但零售價卻持續走高,擔心是次價格調升將引起連鎖的加價效應,令居民生活百上加斤。促請政府盡快「出手」,調查整個鮮活食品供應鏈的中間環節,有否存在壟斷及聯合定價等不規則行為,同時要加強對市場及相關價格的監管力度,通過法律制度去補足消費者權益方面的空白。

頻繁格價波動顯監管力度不足

是次活豬活牛批發價格的調整,是繼元旦活豬批發價上調後的第二次加價。張淑玲表示,如此頻繁的格價波動,是鑒於定價機制跟隨人民幣匯率的波幅走向造成,但由此亦反映出有關當局對巿場及相關價格的監管力度不足,同時她亦擔憂是次加價將會引起市場連鎖的加價效應,造成物價持續走高的情況。「如果政府再唔出招穩定物價,最終受苦嘅係市民」。

以二○一八年數據為例,一月本澳鮮豬肉的平均進口價每公斤二十二點九元、批發價二十五元,但平均零售價卻高達七十八點八元,批發與零售之間的價差為每公斤五十三點八元,創下超過三倍的新高,基層居民無奈要「捱貴肉」。政府雖然發現豬肉“低價入、高價賣”,並清楚要從供應鏈的各環節切入,惟一直苦無對策,至今仍未能提供任何實質解決方案。

跨部門食品價格工作小組不作為

張淑玲批評,跨部門食品價格工作小組不作為,自成立以來一直未有具體的平抑物價措施出台,淪為名副其實的“格價小組”。現時居民面對食品價格不斷上升顯得無能為力,希望政府真正能夠有所行動,而非單單只局限在資訊發放,須盡快檢視跨部門食品價格小組的職能與成效。她表示,本澳的主要貨源來自內地,要降低輸入性通脹,必須從拓寬貨源和引入競爭兩種途徑入手,除保障巿場有穩定足夠的貨源,減輕食品斷供可能帶動的價格波幅外,更要帶動巿場的良性競爭,防止壟斷營銷、聯合定價、囤積居奇等不規則的現象,使巿場自行發揮自動調節物價的作用,促進物價趨向穩定的水平。

冀當局加快《消保法》的出台

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在鮮活產品、食品供應鏈等中間環節方面的巡查,從進口、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打擊當中的不規則行為;密切留意市場動態和價格變動走向,增加本澳與鄰近地區鮮活食品價格的比較資訊及公佈機制,提高透明度,強化公眾監督功能。長期措施方面,她期望當局能加快《消保法》的出台,未來應考慮訂立《公平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等法例法規,以補足和完善本澳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