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214號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歷史城區保護管理諮詢文本欠方向 群力倡宏觀保育全域景觀
2018-02-14
【特訊】政府現正就《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進行公眾諮詢,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陳家良表示,雖然經過四年的蘊釀,但第二階段諮詢文本仍欠具體、詳盡,未能達到居民的預期,讓人失望。認為政府當務之急是確立好本澳歷史城區的未來發展方向,訂立詳細的發展保護規劃藍圖,並以時間表配合規劃落實。
是次《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諮詢是繼二○一四年首階段框架文本後的跟進工作。陳家良表示,縱觀整份諮詢文本,內容不夠深化、詳盡,且缺乏清晰的路線圖。“究竟政府下一步點走,幾時通過憲報將它成為法定既管理計劃,而文化局和工務局兩個部門有咩協作流程﹖完完全全睇唔到。”他亦批評,自二○○五年澳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政府其實有責任要做好歷史城區的保護管理,惟歷經十三年,相關工作仍相當滯後,整個城市尤其是歷史城區周邊的環境,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認為政府在此期間,未有盡好其應有之義,做好完善的保護規劃。
諮詢文本中列出十一條較能反映歷史城區的重要景觀視廊,陳家良指出,景觀視廊的保存狀況與完整性體現的程度,是澳門歷史城區保存與延續的關鍵要素。文本雖然提出了十一條核心的景觀視廊,以保護澳門山、海和城之間的視野,但是否祗滿足於這十一條視廊,“如果未來有更具價值的景觀視廊出現,係咪又要逐項諮詢公眾﹖”。他認為當局應從更嚴格的標準出發,將其調整為360度全視域的景觀,這並非限制歷史城區「片瓦也不能拆」,而是希望從大局和整體觀念出發,讓居民及遊客能把整個歷史城區的風貌都能環迴觀照到,盡可能保存小城質樸而具價值的獨特景觀。
在城區景觀的保護方面,由於澳門與鄰近地區的發展唇齒相依,景觀互為影響,例如近年橫琴、灣仔一帶發展迅速,不少新建的高樓拔地而起,某程度亦會影響歷史城區遠方的天際線。因此,他認為除了對文本所提出涉及景觀視廊範圍內的建築物進行限高外,局方亦應積極與鄰近的城區協商,透過區域合作規範其建設的視覺空間協調,以保護及統一相關景觀的天際線。
至於風險管理方面,除了現時對消防、蟲害、結構等安全管理方面的處理程序外,亦應該把經常在本澳出現的熱帶氣旋、暴雨及特殊天氣等情況的安全管理處理程序加入在相關文本之中,並加大在社區及學校方面的宣傳教育,使公眾有足夠的認知,判斷是否就歷史城區當前的文物情況作出通報,讓居民能親身參與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工作中,使澳門歷史城區的的永續傳承發展能得以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