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碗緩衝區有認應擴至山體

2018-02-12

【本報訊】文化局昨早舉行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文評公開諮詢場。有市民提出,緩衝區應擴至荔枝碗的山體,以免景觀受到破壞。也有市民認為,諮詢文本強調船廠結構不穩,關於造船業和各船廠的獨特性等資料卻不足。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則提出,將來的荔枝碗片區不單展示、傳承造船工藝,也會注入其他元素。

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文物評定諮詢文本建議設定臨時緩衝區。市民劉小姐提出,片區的親山親水關係很重要,應該將緩衝區範圍擴大到面向船廠的山體。否則,將來山體出現新建樓宇的話,可能破壞片區的景觀。並建議,應該確保船廠對開的、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得到保護。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回應,劃設臨時緩衝區的理據,主要是體現過往造船功能等的關係。政府將在下一步考慮是否把山體納入緩衝區內。並指出,諮詢文本建議的文物評定範圍和臨時緩衝區範圍,已局部涵蓋濕地。她宣稱,不納入文評和緩衝範圍內,不代表不重視濕地,政府將會保育重要自然資源。

惜造船資料沒放進文本

另外,多名市民對諮詢文本提出質疑和批評。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的陳先生認為,在文本中,與船廠核心 ── 造船業相關的內容薄弱,也欠缺各船廠的獨特之處,這可能令市民覺得,有些船廠是重覆保留。他表示,文化局應該累積不少造船的資料,可惜沒有放進文本。

市民馮先生認為,諮詢文本對於荔枝碗船廠片區的價值陳述過於簡短。他也提出,船廠本身不是完整的結構體,就算是以往每天造船的時期,船廠都需要不斷維護、加固。現在,當局不斷強調船廠結構有問題、有危險,這可能對公眾的判斷造成影響。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回應,諮詢文本一般是整體陳述硬件 (船廠) 的歷史、價值等,故沒有把造船的資料放進文本。關於每間船廠的歷史,可在將來發掘、深化。對於外界質疑,諮詢文本太多著墨船廠結構不穩定,她回應,文化局盡量客觀地把所有資料放進文本,包括每間船廠的現況,從而聽取不同意見。

梁惠敏:活化片區還可能展示路環歷史

梁惠敏也表示,必然要活化荔枝碗船廠片區,將來應有條件在部份船廠傳承造船工藝。但是,活化後的片區應不單有造船工藝,也有可能展示路環、荔枝碗的歷史,並注入文創、旅遊、休閒元素。她指出,活化有兩個層次:首先從整體規劃佈置適合的功能,之後透過建築設計體現文化價值。

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專題網頁:

http://www.culturalheritage.mo/survey/laichiv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