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設主教山到新城B區視廊? 文化局:現十一條視廊已最具代表性

2018-02-12

【本報訊】《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提出十一條要保護的景觀視廊,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指,這批經挑選出來的視廊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最能體驗本澳曾作為貿易港口城市結構的價值,但她未有正面回應主教山到新城B區的視廊是否已被排除。

《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第二場公眾諮詢會昨舉行。與會的工程師學會成員徐承康關注,現主教山只有從眺望台至內港單向和聖堂與西灣湖雙向的兩條景觀視廊,並未包括當年主教山至新城B區的視廊,詢問這是否已被放棄。

梁惠敏回應道,這十一條視廊分三個層面,當中較受大眾關注的是制高點向海的視廊,這體驗本澳曾作為重要港口城市、突出世遺普世價值的其中一個元素,而制高點有三百六十度眺望城市四周的景觀,今是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視廊去做保護。

文遺研創協會的林先生關注並未標明各視廊具體有多寬。梁惠敏指,若處於緩衝區內已有相應的高度發展限制建議,若超出在區外的部份,則將來協同城規部門去考慮,畢竟也還有其他城規因素要兼顧。

至於建議直接把松山周邊劃入緩衝區內,她認為,特首有關東望洋山周邊區域的限高批示已能起到相關保護作用,似乎還未需要用到規管範圍更多的緩衝區去做。

建築師協會的梁頌衍支持以較靈活的方法定景觀視廊,留有空間讓未來城規發展,並指「唔一定全部限制矮建築才能保證城市美觀」,期望當局在處理超高建築變矮時能有更多考量,又建議緩衝區和世遺周邊區域的限高可再細分,更好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認為要保育也要發展的工程師學會會長胡祖杰提議當局參考香港做法,為私人業權的文物引入第三方投資者和活化方案,發展餐飲等,並適度放寛改建加建以符合現代生活模式等。

市民蕭先生關注珠海高樓發展對本澳景觀方面的影響,梁惠敏稱,未來會在雙方合作會議上作適度反映和建議,冀天際線可以互補協調得到。

諮詢會約有四十名社團代表或市民出席,共九人發言。因之後沒與會者發表意見或提問,活動提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