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212號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樓控措施引青年置業有托市之嫌
2018-02-12
【本報訊】兩項樓市辣招(《修改市區房屋稅規章》、《取得非首個居住用途不動產的印花稅》)上週六(二月十日)生效同日,「合資格青年首次置業的按揭成數」措施生效。市民批評,政府一邊壓抑樓市,一邊又放寬青年置業,有托市之嫌。將青年首置供款年期放寬至四十五年(供款年期)上限,無疑令青年上樓易咗,但供款大咗、負擔重咗。亦有意見批評,在兩個抑制樓市措施生效同時推出青年放寛首置政府,等同在熾熱的火海中倒油。
政府兩項樓市調控辣招於二月十日正式生效,當社會質疑兩辣招能否為樓市降溫起效用之際,政府推放「合資格青年首次置業的按揭成數」計劃,青年是否能真正因此而置業?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邀請立法議員李靜儀、財政局財稅廳廳長鄭世傑、金管局銀行監察處總監劉杏娟、房地產聯合商會理事長關偉霖、律師麥建興,與市民探討兩辣一鬆政策。
關偉霖認同,政府的立法原意,不過對於市民需求聽啲唔聽啲,例如沒有回應供應、需求的訴求,市民為子女置業的空間等。李靜儀批評,由於公屋供應訊息不足,造成市民恐慌性置業,「驚而家唔買遲下又升(樓價)」,關偉霖、李靜儀均建議要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關偉霖還批評,目前的青年首置貸款計劃,可能會鼓吹發展商為降低入場門檻將單位面積縮細,興建開放式或一房細單位,青年即使購入,未來組織家庭及家庭人口增加後亦需要換樓或再置業,需要面對另一輪問題。目前建築成本已達接近一萬元一呎,樓價在建築成本高昂下難以透過單純的加稅而下調,建議政府可以透過青年宿舍、公屋等,協助青年先在青年宿舍、社屋或經屋解決住屋需要,待其經濟改善再選擇投向私樓市場,改善居住環境。
出席論壇市民批評,政府一邊壓抑樓市,一邊又放寬青年置業,有托市之嫌。以四十四歲為界線,也可能會促使四十二、四十三歲人士趕入市。有意見提出,青年為置業被層樓綁四十五年,青年上樓易咗,但供款大咗、負擔重咗。面對加息在即,政府有否考慮與銀行業界、房地產協調供樓利息減低市民的供樓負擔?又有意見批評,青年首置貸款計劃不公平,只要年齡二十一至四十四歲人士在申請樓按時手上沒有物業便適用此計劃,但沒有考慮其過去是否有物業但已出售,對從未置業人士不公平。
放寬青年首置按揭,有市民認為,政府是照顧利益集團、發展商,為發展商托市大於為市民上車。過去辣招推出經驗中,一出招業主即加價二十萬元,適得其反。另有意見認為,目前不少新盤預售樓花交吉期長達兩年,放寬青年首置按揭此措施會鼓勵青年炒或投資樓花。還有意見認為,在兩個抑制樓市措施生效同時推出青年放寛首置政策,等同在熾熱的火海中倒油,將青年趕上不歸的快車。也有意見認同,有助市民細屋換大樓。
劉杏娟認為,政策沒有完全的公平,有些人會受惠,有些人沒有受惠。在去年成交個案中,九成七是本澳居民,當中五成五是非首次置業,在聽取社會意見後,開徵取得印花稅,同時推放寬青年首置按揭希望協助有經濟能力青年上車。她強調,放寬青年首置按揭不是所有個案都可以借到最長四十五年或按揭成數借到盡,業主的還款年齡上限不能高於六十五歲,銀行需要按照申請人最高償還比率(每月供款及其他欠債不高於申請人收入一半),金管局會嚴格要求銀行按此作貨款申請及作監管。未來會繼續跟進政策成效,不排除有需要時再出招。再次提醒置業人士,要考慮自身經濟能力。
取得印花稅中,夫妻間業權自動歸屬條文不被通過,鄭世傑認同,此令法律存在少少漏洞,局方會密切監察會否出現大量夫妻間業權轉移,一旦發生會出招暏塞。至於空置稅,他補充,目前對空置未有定義,將會就此作研究。麥建興提醒,不希望單一法律影響已實行的婚姻財產制度。即使夫妻間業權自動歸屬條文不被通過,轉移時仍需要繳納一定的印花稅其他稅項,並非完全沒有成本地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