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 聞集納

2018-01-16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與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一步加強合作

△1月10日,在粵澳兩地政府的共同見證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下稱:產業園)與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廣東省食藥監局)在「2017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簽署了《關於加快推進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支持產業園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入園企業研發項目給予諮詢與指導;設立中醫藥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心,建立三方溝通的渠道,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共同將產業園發展成「國際級中醫藥質量控制基地」。

根據雙方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廣東省食藥監局將在產業園設立「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聯絡辦公室」(下稱:聯絡辦公室)。聯絡辦公室將對產業園的公共服務平臺及園區內的企業在註冊、審評審批、行政許可等過程中給予專業的政策諮詢和技術指導,特別是在園區項目的優先許可和審評審批、協調配合產業園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建立溝通的通道,以及幫助產業園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具體項目上的支持等。

畫家謝舸向藝博館捐贈書畫

△澳門著名畫家謝舸向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捐贈所創作的中國書法作品五幅及中國畫四幅,捐贈儀式於一月十五日(星期一)上午十一時,在該館二樓嘉賓接待區舉行。由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繼春向作者頒發捐贈證書,並致以衷心感謝。不少澳門書畫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活動。

謝舸一九三八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畢業於武漢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澳門多個藝術協會的顧問、東方國際畫會副會長、國際美術家協會理事、國際美術家聯合會副主席及澳門美術協會會員。他亦曾任教於中國國畫藝術院、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並在內地、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等地多次舉辦展覽。在藝術創作上將「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相結合,以開拓創新、融會貫通為探索宗旨,創造出新一派的國畫路向和風格。他的作品屢獲殊榮,如中國書法作品《警幻仙曲》曾獲第五屆全澳藝術家聯展冠軍獎、九零國際書法篆刻藝術博覽會金獎、「孔聖杯」國際書畫大展金獎、海峽兩岸四地大展金獎、日本書人學會大展文部獎等,以及被編入《國際當代書法篆刻藝術大觀》等。是次捐贈的《警幻仙曲》書稿,是於一九八八年應多個國際書法大展特邀參展後重新書寫的作品,而書法《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則是一九九八年獲邀製作贈予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的原稿,以及在上海世界博覽會畫展上展出的原稿《春在濛濛煙雨中》。

謝舸去年慷慨向藝博館捐贈作品,經該館審視和研究,認為這批作品具有鮮明個人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收編為永久收藏,可豐富藝博館中國書畫類別的藏品,短期內經整理後會安排展出。

澳大與牛津、港中大冀加強人才培養合作

△澳門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學院及個人化醫療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和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召開座談會,就近年在生物醫學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並探討在生物醫學領域上的科研和教學合作,以加強三地人才的培育。

澳大校董會主席林金城在會上介紹澳大辦學理念、最新的發展情況。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暨信託委員會副主席禤永明則指醫學研究與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因此需要大力推動澳門醫學與國際接軌,加強高校合作,共同對抗人類疫病。牛津大學三位世界頂尖的個人化醫療專家Simon PL Travis、Simon Leedham和Peter Donnelly分享他們對個人化醫療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期望能把研究延伸至澳門,為本地醫學研究帶來新的突破。澳大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鄧初夏教授介紹了學院的發展歷程及癌症研究重點,並強調了近年在個性化醫療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學院將繼續加強地區和國際性的合作交流。三校在生物醫學新技術和相關的前沿研究作深入交流和討論,並探討今後不同模式的合作。與會專家學者還有澳大校長宋永華;牛津大學聖安學院院長Helen King和副院長Robert Chard;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兼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和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盧園梅花綻放

△踏入新的一年,冬去春來,盧廉若公園梅花綻放,雪白的花朵開滿枝頭。花期預計持續至本月下旬,最燦爛為本月中旬,喜愛梅花的人士要把握花期前往觀賞。

梅(學名:Prunus mume)是中國名花之一,與蘭、竹、菊一起被列為「四君子」,也與松、竹合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先開花而後長葉,花芳香、美麗,觀賞價值高,果可食用。本澳最佳賞梅時間為每年一月,隨著近日寒流來襲、氣溫驟降,盧廉若公園現時梅花初開,遠眺宛如點點白雪覆蓋枝頭,吸引大批市民、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踏青賞花。此外,白鴿巢公園梅花亦同步盛開。

祐漢如意廣場休憩區重整完成並開放使用

△民政總署持續優化休憩區設施,早前對祐漢如意廣場休憩區進行重整,調整休憩區的佈局及擴大兒童遊樂區面積,有關工程已完成並開放予公眾使用。

如意廣場休憩區使用率高,當中的兒童遊戲設施已出現殘舊及損毀,休憩空間的設施佈置亦未能完全滿足社區要求。考慮到如意廣場休憩區與永寧廣場休憩區距離相近,兩個休憩區之功能可相互配合,故民署局部調整了如意廣場休憩區的空間佈置,善用通道空間資源,擴大兒童遊樂區的面積,以重整人流動線。

重整後的兒童遊樂區增設了適合幼齡兒童使用的遊樂設備,分為供一至四歲及五至十二歲兒童使用的區域。休憩區內除增設長椅,供市民及看顧兒童的家長們使用外,亦增加了綠化元素,並重新配置了適當的燈具,以配合整體環境及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