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為加強競爭力百五年前填海擴航道
2017-09-25
一八六七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工程,至今才有現時的土地面積。當初澳葡進行填海工程時,目的並非要增加土地以配合人口增加的需求,因為當時澳門人口只有數萬,澳葡政府要填海,是因為英國殖民管治香港後,香港有深水港口,可行駛和灣泊大型的蒸汽輪船,而澳門的水域因淤泥多容易淤塞,導致航道淺窄,只能灣泊和行駛較細的船隻。
為要保持當時澳門港口優勢,葡人要侵占更多水域,故此在葡萄牙請來水紋專家羅利老(APOLFO LOUREIRO),對澳門進行探勘水域工程,冀可以改善澳門港口環境,俾能灣泊大型船隻,原意是將整個內港水域修改,對內港進行填海工程將海岸線拉直,但因水域問題而未能進行,澳葡唯有修築外港水域,讓水流改善可將淤泥沖走,使航道深闊。
修改水域水流工程同時造就了填海造地的『副產品』,使澳門半島面積擴大,但有關計畫未能完全進行,當時只實現了少部分,不能解決相關問題。稍後澳葡又請來葡國工程師白朗古(CESTALO BRANCO),繼續進行有關工程,時值一九一零年,葡萄牙推翻帝制成立葡萄牙共和國,葡國政治不穩定,而在一年後,滿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中國大陸與葡萄牙的政治變動,間接影響了澳門城市發展。
在稍後時間;又有一位來自葡萄牙的工程師罅些喇(ALMIRANTE LACERDA)到澳門,處理有關改善澳門港口工程,亦是透過填海去加速水流強度,他並向澳葡當局提議建造新港,即外港。在不斷的填海改善水流工程後,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九六零年),澳門才建有外港碼頭,增強了海上客運力度,當時的澳葡當局,已同時計畫在氹仔建新港口。時至今日;耗資鉅大的氹仔新客運碼頭已啟用,填海造地亦越來越多。
著名建築物體現城市發展
澳門在發展現代化城市中,一些商廈樓宇曾被視為經典建築,尤其是在南灣區,例如於一九五一年建成,座落於南灣大馬路近新馬路的舊法院,此大樓是曾被用作政府部門辦公的『政府聯合辨公大廈』,又稱『政府合署大廈』。位於約翰四世大馬路與殷皇子大馬路交界處的『金來大廈』,是區內早期的住宅屋邨,建於六十年代的『金來大廈』其方格型外牆設計建築頗獨特,『金來大廈』雖較附近的豪宅顯得殘舊,卻一直以來是南灣最旺區域之一。
而區內最經典的建築物,要算是在『金來大廈』對面馬路口的『莉娜大廈』,此幢在六十年代初建成,當時被視為全澳最高住宅樓宇,樓高十三層,又被人稱『十三層』,地下是商鋪,樓上住宅單位是複式設計,兩層併合為一層,當時是具爭議性的建築物,因為昔時澳門經濟發展不前,居民住屋多是二層高平房或木屋,此一座特別設計平扁又高的樓宇,被大多數人視為『醜樣』建築物,又因樓身扁而窄,故曾被謔稱『神主牌』。『莉娜大廈』是在五十年代末,由一位土生葡人建築師設計的,設計師是參考了法國『馬賽公寓』(現代主義建築,二零一六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設計,設計考慮到空間的虛實位,採光和遮雨等問題,是頗為著重要『住得舒適』的設計,由於數十年前澳門充滿陽光,故當時大廈四周都『很曬』,因此設計不大受歡迎,變成絕無僅有的經典住宅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