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建築展現設計師智慧

2017-09-25

城市規劃委員會近日就聖心中學的規劃條件圖草案,以及東南學校原址重建『大廈式』學校進行了會議,目的是要善用上述兩處地段空間,改善和優化環境,以符合城市發展需求,而有關的工程規劃,必須正式批出規劃條件圖後方可進行。

早在一百卅年前,澳門已有規範建築物相關法則,一八八七年資料圖案的城市設計圖則,已是按照城市設計建築法則而規劃,訂定法規的目的,是要將城市設計規範化。在九十年前,已有建築圖則附有建築師的簽名,反映出當時對建築法規的重視,以及凸顯出建築圖則的重要性,當時的著名設計師爹美刁(TEMETRIO),在一九二八年為當時的市政廳大樓的圖書館設計,該設計的立面圖則很細緻,如同繪畫般,亦設計了八角亭圖書館,其圖則設計放入了地方色彩。

正在澳門檔案館展出的『圖說澳門』展覽,不少檔案都反映出,澳門早在百五年前規劃發展現代化城市時,已很著重建築物的圖則設計,展覽中展示的一八七五年市政廳立面圖,是在一八七四年甲戌風災之後設計的圖則,原為巴洛式設計,而氹仔嘉模教堂的結構圖,以木質恆架為結構,整個檔案顯示;是一八八二年設計的圖則,是十九世紀最流行的建築設計之一。

建築法規將城市設計規範化

發展現代城市規劃,除著重環境衛生、建築設計、道路網絡、綠化外,水電供應等基礎設施亦極為重要,為搞好供水系統,澳葡當局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請來葡國工程師地厘古(TRIGO)設計供水系統,他設計在東望洋山建蓄水池,於一九二四年建成水庫(往昔有人稱之為鱷魚潭),經二龍喉公園內相關設施將自來水引到街頭的水栓,二龍喉公園內的隧道亦是該年代建成的,至上世紀卅年代,因應澳門人口增加,於一九三八年建造了漁翁街的大水塘蓄水。

在上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趨向現代化,已開始有電影院,至五十年代,不少戲院為應對時代趨向,在修建中加入了西方色彩,建於清平直街,以專為演粵劇而開辦的『清平戲院』,將其中式大戲院的格局改為現代戲院,內裡的中式樓宇建築亦改為西方藝術裝飾,除清平戲院外,大多數戲院都以西方藝術作為內外裝修重點,以迎合當時的潮流趨勢,當中包括在司打口區的『金城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