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75號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從試探到信任:香港長者的北上康養遷徙
2025-09-02
【香港中通社9月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錢林霞)依託高鐵“一小時生活圈”,近十萬香港長者北上安家,十年增速超405%。相較於選擇在香港政府的“廣東院舍”養老,更多健康、行動自如的長者選擇“候鳥式”跨境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構建“醫養結合”體系的背景下,“治未病”正成為跨境養老的新支點。深圳市老年保健協會會長李光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種預防式健康管理,或許可以彌補香港養老體系在亞健康階段的服務空白。”
香港長者普遍面臨慢性病困擾。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24年調研報告,40歲以下人群中約2%患有慢性疾病,而在65至69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激增至53%,80歲以上則高達88%。每增加5歲,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將增加10%。香港醫務衛生局局數據預測,至2039年65歲及以上及慢性疾病人數或達到300萬人。這將對香港醫療係統帶來沉重負擔。
隨著越來越多的港人了解深圳,去深圳保健就醫的港人也迅速增加。港大深圳醫院作為深港合作三甲醫院,是港人首選,其口腔科、中醫科更是“一號難求”。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門診港人達4萬餘人次。
深圳就醫便利度提升是主要因素,深圳多家醫院製作繁體字跨境交通指南、粵語導診宣傳片,加上香港“網紅” 體驗分享,推動港人從零售餐飲消費轉向醫療需求。
記者日前在深圳和禦道中醫治未病中心見到來自香港上水的陳伯,他說,每周一至兩次的跨境調理之旅,已成為他晚年健康的保障。“以前在香港看骨科至少要排三個多月,這邊當天就能做正骨推拿,脊椎問題控制得很好。”
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像陳伯這樣北上養老的香港長者群體正日益壯大。
港人北上尋求中醫服務的歷程,折射出深港醫療融合的深度演變。十年前,跨境醫療尚處萌芽階段,港人多因價格優勢試探性接觸。轉折發生在由2023年,香港特區政府將長者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展,跨境醫療進入快車道。2025年5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首次納入中醫院,針對香港長者常見病、慢性病,定製涵蓋中醫體質辨識、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特色服務。
如今在深圳,中醫服務的“港味”越來越濃。多家醫院設立粵語導診服務,和禦道等機構在福田口岸開設志願服務站,為港人提供體質檢測和健康咨詢。深圳市衛健委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為港澳人士提供了64萬人次醫療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羅湖區人民醫院、中大八院等是服務境外人士比較多的公立醫院。
“年長者不是等疾病爆發才治療,而是從根源調理體質。”李光介紹,“香港人健康意識更為前瞻,隨著他們對中醫的認識越來越普遍,未來‘治未病’的香港人比例將會大幅度提高。”
儘管北上就醫港人占深圳整體門診比例不足1%,但特區政府推動救護車跨境互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深港醫療資源正加速流動。
從跨境醫療支付破冰,到康養社區共建,再到中醫藥標準互認,這條養老之路的背後是大灣區民生融合的深層脈動。當香港長者們在深圳社區打著太極、喝著養生茶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跨境養老新圖景正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