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

2025-08-30

【特訊】衛生局昨日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列為本澳今年第1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患者為37歲女性,本澳居民,居於嘉野度將軍街興發大廈。患者曾於7月20日至8月28日到江門開平探親,於8月24日出現雙手臂紅疹及雙足背痛,沒有就醫;8月28日由內地返回本澳,當晚紅疹擴展至雙下肢;8月29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就醫,經抽血檢測結果為基孔肯雅熱病毒陽性。患者目前病情穩定,已安排住院治療。

根據患者外遊史、出現症狀的時間及實驗室檢測結果,被列為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是本澳今年第1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衛生局將派員到患者在澳住所、主要活動地點附近進行孶生源巡查及防範性滅蚊。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是一種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的臨床表現、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等均與登革熱類似。潛伏期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多為輕症並持續數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嚴重到影響個人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對症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