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72號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焦慮引發漣漪效應 壓力超出心理負荷
2025-08-29
焦慮可引發其他情緒問題,例如影響睡眠質素,有28.5% 對自己最近的睡眠狀態不滿意或非常不滿、24.6% 睡眠問題干擾到日常生活功能很多或非常多、13.4% 最近的睡眠問題令其很多或非常擔心、困擾。以過去兩週計算,8.8% 受訪學生有重度或非常嚴重的入睡困難,9.5% 無法維持較長的睡眠,10.8% 太早醒。反映出情緒和壓力影響到部份受訪者的睡眠狀況,情況值得各界關注。另有情緒困擾: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反應,佔 40.6%;生理症狀:身體化反應包括失眠、頭痛、胃痛等,佔 21.3%;行為迴避:逃避、擺爛、獨處等行為,佔 18.7%;認知失調:思維混亂、注意力不集中,佔 8.9%;積極應對,主動解決問題或調節情緒只佔 6.8%。
而有逾半學生認為朋友、家人等人際支持是解決壓力的主要資源,僅極少數會尋求專業協助。超過七成學生認同睡眠有助緩解壓力,逾10%睡眠障礙數據,揭示壓力已超出心理負荷。
減操卷式課業 增運動時間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於2023年委託聖若瑟大學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曾進行「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現況調查(2023)」 ,該研究發現有1成以上中學生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時間都有焦慮情況,而女學生更比男學生的焦慮度高,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大部分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為“一般”。事隔兩年,本澳中學生的焦慮情況仍引人關注,中度焦慮和重度焦慮受訪學生佔半成。
踏入新學年,學生、家長可能為新學年的學習感到壓力。研究團隊建議,針對焦慮情況,要讓中學生更坦白分享自己焦慮的來源,提早介入、減低傷害 ,教育者和家長應對中學生子女有更多的了解和保持好奇心,不應單從以往經驗決定協助方案,多溝通、多聆聽 ,由學生決定焦慮事件是「大事」還是「小事」,更多以同行者的身份和他們一步步拆解問題,多補充,少介入 ,女性學生的焦慮比男學生為高,除學業外就是人際關係,建議學校增加更多面對面的交流學習機會,減少個人評分測驗。同時建議,學生休息和娛樂是一種放鬆,作為長輩不應過度標籤為負面行為。並建議,學校可考慮增加適量的午飯後休息和放鬆時間予學生以助其減壓。
鼓勵多表達自身感受
政府近年雖然為青少年和學生壓力投入了不少資源和工作,但調查中,僅52.1%受訪學生認為遇到壓力時的資源足夠,故此,研究團隊建議,進一步多推廣不同的社會服務資源,讓家庭和青少年可以在有任何疑問時尋找支援,政府也可以考慮容許更多有效果的支援計劃得到階段性的延伸。優化及細化生涯規劃的服務,除了中學生的個人能力外,進一步讓其有個人核心能力的了解和評鑑,使其能更清楚個人發展方向, 而非單從社會趨勢而行。同時建議父母、教育組織應該多一點讓青少年對自己有自信和為自己負責。每個青年人對自己是有一定了解的。建議更多家庭同儕支援服務,以及加強持份者的壓力支援服務,因為只有大家都更好的狀態,才可一同面對問題。同時建議擴大及支持家庭友善政策的實際執行,讓父母有更多時間學習和子女相處。
學生的主要任務雖然是學業為重,但不是唯一。調研單位建議學生,別把問題歸咎於自己身上。中學生可更多一點表達自己的感受,進一步為自己打算。好好分配休息時間,多把想法尋找不同類型的專業人士交流,以及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