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交出『韌性答卷』成全球貿易『穩定之錨』

2025-08-26

【香港中通社8月25日電】中國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25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十四五”(2021-2025年)以來,海關簽署519份合作文件,去年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2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中國進出口比重逾半,與東盟、拉美、非洲、中亞等新興市場年均增長超10%。中國穩居157國或地區前三大貿易夥伴,貨物貿易全球第一,服務貿易位列第二。

頂壓前行 勇立潮頭破困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指出,今年以來,美國貿易政策劇變加劇全球動蕩。從4月2日公布“對等關稅”意圖,到7月31日新關稅體系成型,世界貿易體系進入重構時刻。面對不確定性,中國外貿卻展現韌性,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出口13萬億元,增長7.2%,遠超預期。這不僅體現中國在中美交鋒中的堅定立場,更彰顯出口高質量發展對經濟活力的支撐。

事實上,明年美加墨世界盃未開賽,“義烏製造”已率先“破門”全球市場。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義烏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58.6億元,同比增長16.8%,對美加墨等地出口增長12%。通過申請設計專利、定製產品、借賽事加速品牌出海,“世界超市”義烏展現全鏈條敏捷響應能力,成為外貿化危為機的例證。

儘管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升溫,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但中國外貿實現逆勢增長。去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較2020年增長32.4%,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額增長38%,可數字化交付服務進出口額增長近四成,凸顯外貿韌性。

以變應變 創新提質強支撐:中國外貿從拼“量”拼“價”轉向競“智”逐“新”,結構變革顯著。去年,高技術產品出口佔比達18.2%;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9.2%,連續9個月增長,自主品牌佔比提升至32.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中國製造業突破核心技術壁壘,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能級躍升。電動汽車、船舶、工業機器人等產品重塑出口競爭力,即便面對關稅壓力仍穩住市場,國貨潮品展現中國生產力和創新力。

據統計,去年跨境電商進出口2.7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67%;今年上半年,保稅維修業務進出口貨值同比增長7.5%,釋放增長潛力。

叠加發力 開放引領再出發:山西嘉世達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牛立群表示,面對外部衝擊,公司開拓歐洲和新興市場,在展會、關稅減讓、優惠貸款等政策支持下,訂單已排至四季度。

今年9月,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將在北京舉行,首批參展商648家,國際化率超20%。結合其餘的重要展會包括消博會、進博會、廣交會、鏈博會,擴大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加快與東盟等自貿協定談判,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為貿易強國建設注入動力。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表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約30%,是經濟復蘇的動力源。中國經濟韌性強,與貿易夥伴黏性高,體制優勢推動深化改革和開放。巴西247新聞網分析指,中國憑借強大工業產能和高效供應鏈,發揮全球貿易“穩定之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