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55號
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
八成香港長者願跨境養老 醫療融合成破局關鍵
2025-08-09
【香港中通社8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梁嘉軒)對於年輕人來說,“廣漂”、“深漂”並非新奇之事,但說到跨境養老,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為何要在晚年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事實上,前往內地養老正成為香港長者的新趨勢。
香港中通社記者日前向香港工聯會副會長、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了解關於跨境養老的情況,發現香港長者不抗拒跨境養老。
“2023年,我們灣區社就內地安老意願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超過八成有意願到灣區內地城市養老。”
“老友記”們的意願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身邊一個個實打實的案例讓他們希望到內地養老。
曾志文分享一則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案例中有肌肉萎縮的長者曾在香港的養老院居住,期間需要穿約束衣;後來,他選擇通過廣東院舍計劃,北上內地院舍生活。
不到一年時間,曾志文再次遇到這位長者,他已經可以自由行走。他告訴曾志文,內地院舍活動空間較大,人手較充足,每天有院舍工作人員幫他做康復訓練。
曾志文說,這讓她體會到廣東的院舍無論在宿舍環境,還是人手配套上,都能保障香港長者生活質量。
然而,八成長者願到內地養老,這與特區政府發佈的港人長者北上養老的數據相比,仍有一定距離。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與社會福利署的統計數字,過去10年間,定居廣東省的65歲及以上香港長者居民總數,急增40.5%至2024年年中的9.96萬人的紀錄高位,但也僅佔香港170萬長者人口約6%,原因何在?
曾志文指出,醫療是其中一項最受長者及其家屬關注的保障項目。因此,工聯會向特區政府建議擴大香港長者醫療券的使用範圍。如今,香港長者醫療券已覆蓋大灣區全部9個內地城市,與最初只能在香港的指定私營醫療機構使用呈強烈對比。
現時,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的醫療券金額為2000港元,而醫療券累積金額上限為8000港元;2024年《施政報告》亦對廣東院舍計劃進行優化,其中,特區政府將分擔參加計劃長者在當地的部分醫療費用。
曾志文認為,有了醫療方面的利好政策,能更大程度地讓香港長者放心,並為他們遷到內地養老增加誘因。
另外,有意願卻未付諸實行的原因亦可能是未知,因此曾志文介紹,灣區社等工聯會機構不時組織內地院舍考察團,讓他們在院舍住上一晚,同時在市內遊覽,讓他們了解自己未來居住的環境。“這類團每次開放報名都迅速爆滿,也有不少“老友記”在參觀後決定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