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55號
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
中國最高法頒25條指導意見 全面護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5-08-09
【香港中通社8月8日電】:8月8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指導意見》,推出25條具體舉措,涵蓋平等對待、守法經營、公正司法與體制完善,為民營經濟發展築牢法治基石。這是繼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施行後的司法重磅落地,劍指融資難、市場壁壘等民企痛點,打造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助力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法治護航:破解民企發展難題:《民營經濟促進法》是中國首部專門為民營經濟發展定制的基礎性法律,首次將“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寫入法律,明確民營經濟法律地位,並將其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深度綁定。
《指導意見》聚焦市場准入壁壘、融資難、拖欠賬款等痛點,通過細化裁判規則和完善機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指出:“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強化民營經濟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要力量’的戰略地位,填補法律空白,成為法治化里程碑。”
公平競爭:破除隱性壁壘:《指導意見》銳意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規制破壞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秩序行為,嚴格落實“非禁即入”政策,推行全國統一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遏制濫用行政權力排除競爭、地方保護等行為。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講師鐘穎表示,基於地方存在‘玻璃門’、‘彈簧門’等隱性壁壘,與《反壟斷法》規制尚未完全協同。規定可明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對民企的“變相壟斷”的限制。
科技創新:平衡保護與規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民企科技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遏制惡意訴訟、虛假訴訟,審理人工智能和科技領域壟斷糾紛案件。針對算法、大數據等新技術爭議,最高法將研究數據產權司法保護指導意見,推動數據要素高效流通。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嚴開元表示:“利益平衡是數據權益司法保護核心,激勵競爭、創新和數據開放是重要目標。”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促進投資融資’和‘支持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為技術型民企破解瓶頸提供制度方案,加速技術轉化。”
信用修復:降低解紛成本:《指導意見》並規範金融機構單方面增加貸款條件、中止或提前收回貸款行為,嚴懲“高利貸”、“砍頭息”等非法放貸。針對拖欠賬款,依托清理賬款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完善預防和清理機制,落實“快立、快保、快審、快執”綠色通道,強化強制執行。
《指導意見》完善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機制,精準區分“失信”與“失能”。今年上半年,111.58萬人次通過信用修復回歸市場,新納入失信名單人次連續五季下降。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仲裁與調解研究中心主任武長海教授指出,《民營經濟促進法》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確立民企法律地位,形成全生命周期制度閉環;二是法定化競爭中性原則,禁止政府設置隱性壁壘;三是創新融資機制,支持民企通過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四是與《中小企業促進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形成“立體化保護網”。
分析指,《指導意見》與《民營經濟促進法》一同構築了民企發展的法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