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52號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台官員疑自曝投資4000億美元換降關稅掀軒然大波
2025-08-06
【香港中通社8月5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施鑫岳)美國公告將台灣“對等關稅”稅率調整為20%後,在台灣社會持續掀起波瀾。台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郭智輝與企業代表會談時提問稱,“假設必須加碼對美投資4000億美元,是希望當局去投資,還是由民間籌措?”
綜合台媒報道,郭智輝4日到高雄主持傳統產業業界座談會,與精密機械、機車零部件、金屬加工、塑橡膠等產業代表,研商關稅變局及新台幣匯率升值的應對之策。
與業者座談時,郭智輝詢問,如果要爭取到和日韓一樣15%的稅率,那麼日韓答應美國的所有條件,台灣方面也需要全部答應,包括開放農產品與工業產品,美國汽車、藥品進口降至零關稅。
郭智輝接著表示,投資美國的價碼可能要4000億美元,並問業者希望當局投資美國還是從民間籌措資金。
儘管目前台美關稅談判進度不明,台當局領導人賴清德也以“保密”為由不願透露,但值此關鍵時刻,此前已有報道指出,為爭取更優惠稅率,台灣計劃向美國阿拉斯加州採購600萬噸天然氣,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天然氣採購訂單。因此郭智輝的相關說辭掀起軒然大波。
台經濟主管部門4日晚間緊急發表聲明稱,郭智輝是以日韓投資美國來舉例說明,如果要換取美國降低稅率,台灣可能將面臨與日韓相當的條件壓力。這並不代表台當局已作出任何承諾。
台灣《聯合報》質疑,台美關稅談了五輪,關於台灣該讓什麼、有能力投資美國多少?應該是由當局相關單位先模擬推算,並提出完整的方案,逐一與相關產業討論,再做調整,據此向美方傳達台灣社會的共識。現在不僅黑箱作業,官員還與企業隨口廣泛地交換意見,並不是真正的溝通,不僅有失專業也不負責任,更如同把美方壓力強壓在業界身上。
雖然賴清德稱美對台加徵20%關稅為“暫時性稅率”,尚有談判空間,但台灣輿論近日普遍擔憂,關稅或僅是“前菜”,美方真正意圖或指向技術轉移,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全球供應鏈地位恐受衝擊。
半導體、電子產品及信息和通信技術是台灣的經濟支柱,美方正引用其《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對此類產品稅率進行“國安調查”。預計上述產品的稅率將與20%的“對等關稅”稅率不同。
《台灣醒報》評論文章指出,觀察整體脈絡可發現,美方的關稅政策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施壓工具。此次關稅談判未涵蓋半導體產品,顯示其被單獨“留白”的政治意涵。美國最終目標並非課稅,而是爭取半導體製造技術本地化的主導權,這從美方對台積電赴美設廠的高度重視及“232條款”調查延宕可見端倪。
當前台灣面臨兩難,若加碼對美投資換取關稅優惠,恐陷入技術外流陷阱;若維持技術主體性,須承受貿易成本上升的壓力。
此外,美國如果對台芯片課徵高關稅,美國科技公司採購台灣芯片的成本將上升,可能被迫逐漸降低對台依賴,這不只會重創台灣經濟,還可能削弱台灣的產業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