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落區第二場施政報告咨詢會:政策要宏觀微觀兼備

2025-08-04

圖為特首李家超(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右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一)和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資深大律師(右一)在諮詢會聽取市民意見。(香港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8月3日電】(記者 張明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司局長3日出席在元朗公立中學舉行的2025年施政報告第二場地區諮詢會,繼續聽取市民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約12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參加。

地區諮詢會歷時兩小時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行政長官和司局長聽取市民發表意見;第二部分是小組討論,出席市民分為四組,圍繞“拼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建未來”兩個主題深入交流。行政長官輪流與每個小組的市民交流和討論,聽取意見。

當日,李家超出席咨詢會後見媒體時透露,政府從不同途徑收集市民意見,目前已收到5500份意見書,較去年同期增加10%,感謝市民重視公眾諮詢、踴躍建言獻策,許多意見具有啟發性。地區諮詢會是每年施政報告諮詢的重要一環,過往三年都有把收到意見納入施政報告。

他分享自己三點體會,市民普遍認同本屆政府勇於改革,處理多年來“老大難”問題,如以簡樸房取代劏房、解決網約車問題等;其次是政策要宏觀微觀兼備,宏觀方面要發展經濟,還要以微觀政策改善民生;另外,社會重視北部都會區發展並支持加速,認同北都是未來發展新引擎。

李家超強調,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外圍環境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機遇大於挑戰。面對轉型階段,各行各業在調整進程有不同步伐,經濟轉型不能逆轉,會使未來的經濟更強大,是香港打敗對手的必經之路,其他世界不同地方面對的挑戰比香港更大。只要香港市民求進求變,就能戰勝對手,生活亦有更好保障。

李家超表示,政府會制定積極政策,創造機遇,也會支援面對壓力的企業,帶領社會乘風破浪。他高興聽到不同意見,未來團隊會密鑼緊鼓,細心整理市民意見。

施政報告公眾諮詢已於6月16日展開,政府至今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包括兩場地區諮詢會。公眾人士未來一段時間可繼續循不同途徑,包括施政報告專題網站和社交媒體帳號、電話熱線、電郵、傳真及郵遞等方式提出意見。

施政報告地區咨詢關注精準扶貧等議題

又訊:【香港中通社8月3日電】香港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9月公佈,行政長官李家超聯同多名司局長3日到元朗公立中學出席第二次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聽取意見。市民關注議題廣泛,包括土地房屋、交通運輸、文化體育、教育青年等,李家超就市民提問一一回應。

有市民希望政府關注如何留住中高端人才,及鼓勵跨國企業將總部設立在香港;有市民建議,可以在現有政府設施設立國民教育中心,尤其以成年人士為對象推廣文化教育。有來自中醫藥界人士認為,香港擁有許多過百年中醫藥歷史的企業,希望政府從保育與非遺角度,用好歷史文化資源。

李家超回應意見表示,無論是青年發展、人才政策以及設施配套等,發言代表提及問題都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作為行政長官自己責無旁貸,政府會努力在政策提供積極性措施。人才方面,香港在多個國際競爭力排名接連上升,反映政策方向正確,但細節仍要調整。

此外,有市民提到,東涌有海陸空交通優勢,具發展潛力,知道政府有意發展表演場地,建議與大型企業合作加快工程進度。有市民提到,期望政府能發揮國家精準扶貧精神,有機制能夠在“獨居長者”等慘案發生前及時發現,防止出現過激行為。

李家超指出,精準扶貧精神旨在優先幫助最需要資源的人,所以不單是政府提供金錢,打通“大動脈”促成血液流出去,還需要“微絲血管”的支持,尤其是地區提供寶貴意見,真正做到“打通任督二脈”。

有少數族裔提及,回教信徒每日需要禮拜五次,希望社區能設立更多祈禱房;此外,有中小型清真寺營運困難,期望政府提供資助。亦有市民提及,有中東商人來港投資時,發現香港較缺乏禱告室,希望政府考慮這方面的需求。

李家超回應指,認同少數族裔是香港家庭的一部分,政府會推動他們融入社會發展,例如投入中文培訓資源、加強少數族裔服務中心及關愛隊服務等等,重申政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