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稅到市場准入:中美斯德哥爾摩會談廣受矚目

2025-07-29

【香港中通社7月28日電】7月28日,中美新一輪經貿會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領銜,外界普遍認為,會談是中美貿易戰緩和的延續,重點圍繞關稅休戰、能源合作及市場准入等議題,涵蓋經濟利益、政治博弈和國際影響,廣受關注。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28日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各界對於中美新一輪經貿談判寄予期待,希望能實質性降低關稅水平。此前談判中確定的關稅額度較高,尤其是針對芬太尼的關稅問題,中方希望避免將此問題關稅化。“芬太尼問題應通過其他合作方式解決,而非單純依賴加徵關稅的手段,否則難以有效化解分歧。”

基於由美方發動的加徵關稅方式難以帶來重大突破,也難以實現重塑中美經貿關係的目標。據美媒報道,貝森特在會談前表示,雙方將努力達成一項“可能的”貿易休戰延期方案,目前的休戰協議將於8月12日到期。

從5月開始,中美已就經貿問題在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舉行了兩次會談。雙方先達成了在90天內暫停實施部分關稅的協議,後達成了框架,並在6月下旬進一步確認了框架細節。

劉春生認為,美國兩黨在對華遏制政策上已形成共識。多年來的經驗表明,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策略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或扭轉,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以及地緣政治上的摩擦,在短期內難以緩解。在這種背景下,對中美經貿談判應保持理性態度。雖然可能達成某些協議並帶來一定改善,但期待關係全面轉向並不切實際。

儘管全面轉向不現實,但進一步降低關稅符合兩國利益,存在一定的談判空間。美國政界與商界均期待此次談判取得實質性成果,特別是在貿易限制與管制方面,或能實現一些突破性進展,推動雙邊經貿關係改善。

對於特朗普政府尋求通過經貿協議為美國企業打開中國市場,劉春生表示,這一訴求合理但實現起來並非易事。市場開放應為雙向的,而當前美國對中國投資的安全審查極為嚴格,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如華為的打壓也毫不手軟。在此情況下,要求中國單方面完全開放市場顯然不現實。

“中國市場在多個領域已逐步開放,並持續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美國企業有機會從中分享中國廣大市場的紅利。然而,許多在華美國企業在與中國企業競爭時感到力不從心,這是它們必須面對的挑戰。美國企業需制定更有效的市場策略,以適應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劉春生指,在中國市場贏得競爭優勢並非易事,僅依靠美國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

一項調查顯示,82%的在華美企實現盈利,但對中美關係不確定性表示擔憂。有評論指,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協議為美國企業打開中國市場,同時應對國內政治壓力。中國則以長期戰略為目標,爭取時間以在博弈中佔據主動,強調平等對話的重要性。

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文表示,會談延續倫敦框架,為管控分歧提供可能,但深層次問題需長期磋商。市場對延長休戰期持樂觀態度,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主任喬希·利普斯基則警告,當前休戰脆弱,局勢可能隨時生變。

分析指,斯德哥爾摩會談是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的重要一環,雙方致力於通過對話化解分歧。儘管短期內可能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但深層結構性問題仍需長期努力。中美能否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實現突破,將決定未來經貿關係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