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威脅

2025-07-29

【正視聽】夏日炎炎,蚊蟲肆虐,不僅帶來皮肉之癢,更可能成為傳播致命病毒的“隱形殺手”。近期,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報,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約550萬人面臨感染風險;而澳門已錄得今年首例本地登革熱病例及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珠海也啟動防蚊滅蚊攻堅行動。面對蚊媒傳染病的威脅,市民需提高警惕,主動做好防護。

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均由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臨床症狀有相似之處,卻各有特點。感染登革熱後,患者會出現突發高燒(可達39℃以上)、頭痛、肌肉關節酸痛等症狀,部分病例會發展為重症,出現出血、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況。基孔肯雅熱則以“劇烈關節痛”為顯著標誌,患者常因關節腫痛無法活動,雖致死率較低,但疼痛症狀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疾病目前均無特效藥,治療以對症支持為主。因此,預防蚊蟲叮咬成為抵禦病毒的第一道防線。白紋伊蚊的活躍與氣候密切相關。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不僅適合蚊蟲滋生,更能加速病毒在蚊體內的複製。研究顯示,當氣溫處於25-30℃時,伊蚊的叮咬頻率和病毒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而城區中的積水容器,如花盆托盤、空瓶罐、下水道等,都是伊蚊產卵的“溫床”,一旦忽視清理,短短一周內就能孵化出成蚊。

澳門與珠海地緣相近、人員往來頻繁,蚊蟲可通過交通工具或自然遷徙跨區傳播。近期珠海啟動的愛國衛生“六集中”行動,正是通過清理積水、噴灑藥劑等措施,從源頭壓減蚊蟲密度,為兩地居民築起防護屏障。若出現突發高燒、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尤其是近期到過疫區或被蚊蟲叮咬後,需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旅行史,以便及早診斷治療。

蚊媒傳染病的防控從來不是個人事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珠海的“六集中”行動已示範了“專業治理+群眾參與”的模式:環衛部門負責公共區域藥物噴灑,社區組織志願者清理衛生死角,居民主動打理自家環境。這種“從點到面”的聯防聯控,才能最大限度壓縮蚊蟲的生存空間。

夏季是享受陽光與風景的季節,卻也暗藏蚊媒傳染病的風險。面對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的威脅,唯有提高警惕、主動防護,才能讓“無蚊”成為夏日常態。記住,一個小小的積水容器可能引發一場疫情,一次及時的防護就能避免一場病痛。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清理一灘積水、噴一次驅蚊劑做起,共同守護夏日健康。

**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