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後加強清除積水

防範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

2025-07-22

衛生局人員在本澳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住所的附近區域進行防範性緊急滅蚊工作

衛生局聯同巿政署及澳門青洲坊眾互助會向居民宣傳加強清除積水及採取防蚊措施

【特訊】鑑於近期廣東佛山地區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粵澳人員往來頻繁,疾病傳入本澳風險增高,本澳於7月5日錄得今年首例本地登革熱病例和於7月18日錄得本澳今年第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加上颱風後戶外容易出現積水,有利於傳播此兩種疾病的白紋伊蚊孳生,增加本澳社區蚊媒疾病傳播的風險。為落實資源下沉,積極推動“健康社區”建設,衛生局聯同巿政署及澳門青洲坊眾互助會,昨日下午在本澳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的住所(青洲大馬路青怡大廈)區域內,聯合進行宣傳活動,以深入社區方式,向居民宣傳加強清除積水及採取防蚊措施。同時,衛生局人員在附近區域加強社區孳生源巡查及清理,並進行防範性緊急滅蚊工作,積極防範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

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的傳播途徑和防控措施相同,兩種疾病均通過白紋伊蚊叮咬人傳播。白紋伊蚊偏好於細小、清潔、靜止的積水孳生,颱風後室外容器容易產生大量積水,有利蚊蟲孳生,居民應加強清除工作地點和家居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此外,截至7月19日,廣東省佛山巿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1873例,其中順德區1790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禪城區49例,主要集中在石灣鎮街道、祖廟街道、張槎街道;南海區34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考慮各地人員往來頻繁,衛生局呼籲居民不論是戶外活動或外地旅遊,即使是短程逗留,均需做好防蚊措施,降低自身受感染風險。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臨床表現、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等均與登革熱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