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誤解回應貿易摩擦三大質疑

2018-09-28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電】(夏賓)美國將貿易摩擦昇級,中國被迫進行反制,在此背景下,中國先是發佈《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後由六位部級高官共同對上述白皮書內容答疑解惑,對美國提出的三大污名化質疑進行『正名』。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毫無依據,站不住腳

『這一言論是毫無依據也是站不住腳的,罔顧長期以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取得進步、中國創新能力快速提昇以及中國已經成為知識產權大國的客觀事實。』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賀化如是回應。

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教授吳漢東所言:『中國政府和司法部門嚴格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稱得上是世界貿易組織中的模範生。』

以司法體系建設為例,吳漢東稱,中國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成立知識產權法院,並在15個城市設立知識產權法庭,『三審合一』在全國法院普遍推行,促進了知識產權案件裁判標準、尺度的統一和質量提昇。特別是在過去5年中,全國法院審結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近80萬件。

賀化特別提到,在去年中國全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調查中,在華外商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的滿意度均高於總體滿意度,且是各類權利人主體中滿意度最高的,充分說明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滿意的。

中國強制技術轉讓?——不符合歷史事實,背棄契約精神

『在中國所有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中,都沒有強迫外國企業把他們的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如果你找到了請告訴我。』談及所謂的中國強制技術轉讓,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自信而堅定地回應。

白皮書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國企業為了拓展新興市場、節約生產支出、實現規模效益和延長技術獲利時間,主動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訂立契約合同,把產能和訂單向中國轉移,這完全是基於商業利益的企業自願行為。不能因為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就把原本雙方自願的交易活動歪曲為強制技術轉讓,這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是對契約精神的背棄。

王受文還提醒稱,應注意『強制技術不准轉讓』,即有一些國家搞出口限制,在政府的命令下不讓出口一些產品、一些技術。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指出,美國長期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實行限制政策,其產品在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市場的比重已從2001年的16.7%降至2016年的8.2%,在中國高達2270億美元的芯片進口中,美國產品僅占4%,叠加美方統計方法的問題,導致其明顯高估了雙邊貨物貿易失衡程度。

中國補貼政策造成市場扭曲?——嚴格遵守WTO規則,未造成市場扭曲

補貼政策作為應對市場失靈和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手段之一,被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普遍使用。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指出,中國嚴格遵守了對世貿組織的承諾,無論補貼水平還是方式都沒有超過該組織允許範圍,並未造成市場扭曲和不公平競爭。

遵守規則體現在哪?鄒加怡表示,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一直積極推進國內政策的合規性改革。

中國現行補貼政策主要以不可訴補貼為主,輔之以可訴補貼,對於禁止性補貼則全面取消。同時,中方切實履行世貿組織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嚴格按照要求定期通報相關法律法規和具體措施的修訂、調整和實施情況,自加入該組織以來已提交了上千份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