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27號

2018年08月27日

星期一

教堂做埋「軍醫院」 哥德式建築成歷史

2018-08-27

話說,澳門以前並沒有特定一所所謂「軍醫院」。軍人與平民或官紳一樣,有病就找醫院、藥房、神父、西醫,甚至中醫等。及後到18世紀後期因為種種政治原因,澳門的軍人數目開始增加,為澳門醫療體系帶來沉重負荷,「軍醫院」的需求就變得急切。

根據《澳門編年史》所載,1784年,鍳於沒有軍人醫院,士兵們開始到仁慈堂的「聖辣法耶醫院」(即貧民醫院)一間軍人診室就醫,令本來不大的醫院就顯得擁擠不堪。當時一位外科醫生就表示,這醫院非常貧窮,沒有便利的、足夠的醫療設施。仁慈堂主席亦為此多次向澳督表示,貧民醫院沒法再為軍隊服務,應由議事會出資,興建一所新醫院。交涉多年,甚至告到葡萄牙女皇那裏後,議事會終接受仁慈堂建議,在貧民醫院附近划出一塊地,建立了一所小型軍人醫院,專門為駐紮在澳門的葡萄牙士兵和軍官服務。據指,該院設有可容3名高級軍和8名下級軍官入住的病房,以及供58名士兵治療的大廳。於是1789年,中國境內第一所西式軍醫院正式成立。

教堂被「再利用」 慘變軍醫院

1855年,葡萄牙王室頒布法令,將建立在貧民醫院內的澳門炮兵營醫務站撤銷,並設立新的軍醫院。1857年7月6日,聖奧斯定修道院原址被改造成軍醫院。當時選址的理由是:由於舊軍醫院非常殘舊,而聖奧斯定修道院因驅逐傳教士後一直閒置,故將修道院改為軍醫院,原1789年所建軍人醫院樓房出售。新醫院大樓由四部分組成,整個形狀為正方形,裏面有一庭院,內設68張床位,每年可接待士兵710人。然而,當時的衛生局局長盧西奧.施利華(Lúcio Augusto da Silva)反對將陸軍醫院建在聖奧斯定修道院內,認為修道院過於殘舊,呼籲應把醫院從修道院搬出來,並建一所現代化的新醫院。

然後,1872年3月27日,澳門風順堂區居民被一聲巨響吵醒,原來是聖奧斯定堂和軍醫院共享的一堵牆倒塌,巨大的橫樑和石料斷裂,從高處掉下來。

哥德式醫院 成澳門地標

1872年8月,軍人醫院第一期平整土地工程開工,由恩里格.卡爾瓦洛恩(Henrique de Carvalho,有譯「賈華玉」)主持修建。此人除有成立軍人會外,亦曾主持修建得勝花園內的「戰勝荷蘭紀念碑」、現時的關閘拱門及陸軍俱樂部等。據《澳門編年史》記載,1872年11月11日,在東望洋山已平整的土地條建一所新軍人醫院的方案和預算已獲准通過。議事公局將該醫院命名為「聖雅努阿里奧(São Januário)軍人醫院」。負責設計的,是「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其他小梅洛曾參與的建築設計及改建包括,崗頂劇院立面、舊西墳的聖彌額爾小堂、陸軍俱樂部等。醫院於1873年12月峻工。建築採用新哥德式風格,坐落東望洋山山頂,被譽為是澳門19世紀後期最為有名的景觀。

1874年,甲戌風災,醫院建築遭遇風災被破壞,後被修建。但這哥德式地標始終未能保存下來。1952年,醫院被拆,政府開始建新廈3期工程中的第1期工程。1959年3月,醫院中央大樓最後3期工程完成。1993年,醫院更名為「仁伯爵綜合醫院」,正是我們今天認識的「山頂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