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27號

2018年08月27日

星期一

軍官能武也能文促成陸軍俱樂部

2018-08-27

澳門陸軍俱樂部於1870年由一班葡國軍官創立。1871年,位於南灣加思欄的會址正式動工,由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設計,亦是澳門一別樣的軍事歷史標誌。

話說陸軍俱樂部創立於1870年4月20日,當時名為「軍人會」,發起人是拉法埃爾.道雷斯(Rafael das Dores)少尉,支持他的倡議的則有馬努埃爾.阿澤維多.高帝紐(Manuel Azevedo Coutinho)上尉和恩里格.卡爾瓦洛恩(Henrique de Carvalho,有譯「賈華玉」)中尉。由馬努埃爾上尉擔任第一屆主席。據指,軍會當時服務對象是「所有陸軍、海軍軍官、退役軍官及准軍官」,以及「被授予軍官榮譽的紳士」。成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軍事、科學、和其他書籍的圖書館,滿足會員們的娛樂要求及使他們受到教育,「不僅是開會的地點,更主要的是在其中可建一間供閱讀軍事科學書籍及其它內容的圖書館,可從事擊劍及所有法律允許的事情。」

翻查資料,俱樂部組建後,很快就收到一大批圖書,還蒐集到東方發行的全部葡文報及中國、日本出版的100餘部書。該圖書館中原本亦藏有澳門最早的周報《蜜蜂華報》的完整蒐集,以及拉法埃爾.道雷斯(Rafael das Dores)的珍貴收藏,當中包括在東方用葡文出版的報紙和小册子。

同時,軍會會舉辦多種活動,既有盛大的舞會,亦有澳門的知識分子在那進行演講及講座,逐漸成為葡萄牙社群的聚會地點。有記錄顯示,第一次演講是1873年1月,演講者是J.M. 吉馬良斯海軍准尉,題目是「大炮與盔甲」。1915年,卡米羅.庇山耶(Camilo Pessanha)則曾以懺悔的「漢學愛好者」身份宣講中文。但到俱樂部的活動邀請何人做主講亦亦會受到一定社會壓力。例如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後,天主教會與葡萄牙政府正式分開,雖然澳門距離葡國遙遠,但多少還是受到影響。高若瑟(José da Costa Nunes)神父就幾乎被阻止在軍會會址發表演說。據指,是因為「一旦出現一名神父在共和革命的陸軍俱樂部發表演說這一難以置信的事,人們就會誇大傳聞,談論混亂及暴力」,但最終演說仍順利進行。

而除了輿論,軍會受到的壓力與衝擊亦來自方方面面。例如1920年,軍會在軍會成立50周年,但由於財困,軍會只能舉辦一場由會員支付費用的晚會慶祝「金婚」。1922年,澳督府花園被投擲炸彈。據《澳門編年史》所述,是排外華人在澳門進行的系列爆炸活動的一部分。當時域多利戲院、陸軍俱樂部及一些商店也受到襲擊。到1941年,日軍攻佔香港,戰爭難民湧入澳門,軍會收留了上百人,房舍被難民佔用,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自此,軍會未有再重修會址,其後的6年中被用作公庫所在地,直至1951年政府出資對該建築進行大規模裝修並重新更換了戰爭其間遭毀壞的家俱後,並將房屋歸還給人。

1953年,軍會更名為「陸軍俱樂部」。澳門著名歷史學家文德泉神父認為,這是一次「思想變化」,將「娛樂」放在「教育」前面。同時也是在50年代,軍會珍貴的圖書館被毀。文德泉神父曾表示,當時是因爲「俱樂部需要一個舞廳,而書籍佔了不少地方。」據1959年11月2日的《前進報》記載:「在被封的圖書館搞工程,將其牆壁裝修成舞廳的。圖書館的書在經過選擇後,一些被認爲有用的書籍送往司令部保管,剩下的書籍全部被白蟻蛀毀」。

但舞廳似乎未能重振俱樂部的人氣。原因之一是因為崗頂劇院周圍的遊樂文化模式體湧現出生命力,陸軍俱樂部的知名度變小。有評論認為,陸軍俱樂部唯在1970年,即該會的百年慶典時顯得出眾,但跟50年慶典一樣,百年慶典未有在其誕生日舉行。但俱樂部曾獲澳督嘉樂庇(Nobre de Carvalho)授予俱樂部殷皇子勳章。該勳章是葡萄牙國家和澳門地區眾多高等獎章之一。

1975年,隨着葡萄牙武裝部隊澳門司令部的撤銷,俱樂部決定向民間開放,只是將領導職位留給了軍官,到1996年修訂章程時結束此項特權。今日的陸軍俱樂部,則曾為餐飲及多種文化活動舉辦場地之一。

陸軍俱樂部 — 相片描述:據記載,軍會會址初建成是「一層樓的城市樓房,13扇窗,6扇開向陽台的門和兩扇通往出口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