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18號
2018年08月18日
星期六
基本工資雖調漲 台灣經濟存變數
2018-08-18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 夏守智)由台灣當局勞動主管部門牽頭、勞資政學四方參與的基本工資審議會,16日經過長時間拉鋸,未能達成共識。最後,“勞動部長”許銘春拍板,自明年1月起,基本工資從2.2萬元(新台幣,下同)調漲為2.31萬元,時薪由140元增加到150元。
曾幾何時,“22K”(即新台幣22000元)是台灣薪資相對低下的代名詞,也常被勞工和年輕人用以表達對現狀的不滿。隨著基本工資調漲,“22K”走入歷史,但低薪問題依然存在。每月23100元,不僅和勞方提出的基本工資28862元主張落差甚大,且與備受指摘的“22K”並無實質性差異。
一段時間以來,台灣各項經濟數據表現不錯,當局希望通過調漲基本工資,刺激民眾消費,為經濟發展再添“一把火”。但即便調漲幅度有限,參與基本工資審議會的資方代表仍表示,這將給企業增加約390億元人工成本,影響企業效益和經濟成長,進而拉高年輕人失業率;如若按照勞方主張,則60%左右的台灣中小企業將倒閉。
作為資方代表,自然會凸顯漲薪的負面效應,但台灣產業不景氣確係事實。台“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06年至2016年間,製造業25個產業類別中,祗有8個的成長率高於製造業增長率均值;換言之,超過2/3的製造業增長乏力。同一時間段,提供80%以上工作崗位的農礦業和服務業企業營收並無明顯增長。
客觀而言,去年中旬開始的經濟增長態勢,主要得益於國際市場回暖,台灣外銷訂單大增。比如,台灣優勢產業電子零件製造,在蘋果公司等外企訂單上漲背景下,過去一年多的營收上昇顯著。可是,許多內向型中小企業及服務業發展遲緩。
企業營收不增,何來漲薪條件。《中國時報》社論日前指出,與其“殺雞取卵”逼企業提高基本工資,不如增加投資,尤其是對服務業和高新科技產業的投資,通過經濟成長帶動員工薪資水準的提昇。
巧合的是,台行政機構16日公佈的“2019年度預算”首次突破2萬億元,其中大舉增加了公共投資。長期以來,囿於“五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缺人力)問題,民間資本和外資對台投資意願不足,此番行政機構增加投資舉動獲得了一定支持。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明年度財政預算之所以上調,主要是加入了“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第二期資金。這項4年共投入4200億元的計劃,自提出之日起就備受爭議。原因無他,主要在於該計劃多數份額被用於軌道和城鄉建設,批評者認為實用性較低,而對高新技術研發投入不足。
由是觀之,《中國時報》呼籲的增加對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投資,促進經濟成長,從而改變低薪困境,在短期內難以實現。而隨著貿易單邊主義大肆抬頭,世界經濟走勢迷霧重重,台灣能否繼續靠出口維持“數字繁榮”存在變數。
需指出的是,早在今年7月,台灣商業發展研究院就警告,年底台灣經濟景氣下滑的風險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