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台灣無力應對貿易戰 經濟將承受更大打擊

2018-08-08

【香港中通社8月7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喬依)中美貿易戰8月初進入第二回合,台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牆7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分析,中國大陸有內需等籌碼應對貿易戰,反而以外貿為主的台灣,將在此次貿易戰中承受更大的打擊。

美國聲稱將針對6月公佈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稅率從10%提高至25%,中國商務部隨即在8月3日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5%至25%不等的關稅。

李沃牆預計,貿易戰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至少等到美國中期選舉之後,美方才可能有其他策略。不過,他也分析,中國有大量籌碼應對美方的關稅,包括對美國大豆玉米徵稅、減少購買波音飛機、對智能手機等產品徵稅。

其中,農產品徵稅將衝擊特朗普的農民選區,選舉也正是特朗普發起貿易戰的考量之一。而美國的蘋果手機等消費品,不僅在中國大陸組裝且在中國大陸的市佔率約9%,若中國針對這類產品徵收關稅,將影響美國重要科技公司的經營版圖。

根據報告,今年第二季,美國農產品出口中國已較去年同期減少14%,甚至跌出美國出口中國前五大產品榜;美國出口中國最大宗的交通運輸設備,今年第二季金額也較去年同期減少10.7%。

長期研究兩岸經濟的李沃牆也關注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他說,台灣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佔比非常高,中美貿易戰必然會影響台灣的產業及宏觀經濟。他說,相比大陸,台灣沒有強大內需支撐、且經濟命脈以電子零組件產業為主,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將更大。根據金融機構預測,影響程度大概佔經濟增長率(GDP)的1% ,大於對中國、美國GDP的影響,而台灣今年GDP預測值,最樂觀的數據也僅是2.7%。

6月貿易戰剛開始時,台灣有輿論認為,企業應該閃到旁邊以免在大象打架時被踩到;然而,隨著8月公司業績期來臨,有台灣廠商坦言貿易戰引起的原材料漲價,已經影響公司營收。

李沃牆提出,台灣廠商當初因缺工及人力成本西進,至今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是個無解的難題。雖然台灣當局提出“新南向”政策,呼籲台商轉移陣地到東南亞,但李沃牆認為,全球都在進軍東南亞這一新興經濟區域,以台灣如今的國際地位,沒有經濟體會無條件給予優惠,除了大陸的惠台政策。他建議,台灣執政當局應該先搞好兩岸關係,才能更便利地進入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