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06號

2018年08月06日

星期一

文書檔案刻劃澳門片段

2018-08-06

由澳門檔案館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的『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首階段展覽將於今周結束,次階段展覽將於本月廿一日至十二月七日進行,『漢文文書』正式名稱為《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漢文文書』是獨特的中葡關係歷史檔案匯集,是澳門在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歷史來源更完整的檔案匯集的其中一個。『文書』是由於檔案上均蓋有印章官方書函。

『漢文文書』有三千六百多份檔案,約一千五百份中文文書,五冊澳葡議事會與中方官員交流的葡文譯本和四小包記錄澳門日常生活的零散文件。該些檔案主要是澳門昔年議事會(Leal Senado)理事官與清朝代表、澳門代表和香山代表往來的檔案,當中有葡政府的呈稟及廣州政府的覆件。文書內容準確刻劃出澳門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印證澳門當時是中國與西方交流的少有地方之一。該些檔案匯集還有因中葡社群在澳生活而產生的帳目、信劄、契約、合同等林林總總的檔案。

紀錄昔年中葡交流關係

『漢文文書』原檔存放在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一九八九年,澳門檔案館以微縮片方式複製檔案,並在翌年展開檔案分類程序。一九九七年,『漢文文書』中葡文目錄出版。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零年,中文檔案及其葡文譯本由澳門基金會編譯及發布。

二零一五年,澳門文化局與葡萄牙共和國書籍、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簽署了檔案領域合作備忘錄,促成澳門檔案館和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雙方聯合提名「漢文文書」檔案匯集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同時保證到兩館間的推廣和合作,開展對『漢文文書』檔案文獻的保護及數碼化等工作。

『漢文文書』存放在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是因為百多年前澳門的政治環境改變所致,駐守澳門的清政府官員與葡萄牙在澳官員的公文來往書信,曾存放在昔日澳門議事會的總登記部,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官方加緊對澳門的管理,要澳葡設立有關漢人事件的登記資料,但此規定在一八四七年結束,因為當時的澳督亞馬留來澳後,對澳門強行實施了去中國化的殖民主義管治,驅走中國駐澳門官員,故此相關的公文文書紀錄在一八四七年結束,『漢文文書』亦因此轉存在葡國。

文件修復重組歷史原貌

東波塔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局長拉薩爾達,在出席有關對『漢文文書』檔案的保護及數碼化工作時指出,文書體現澳門文化歷史,『漢文文書』在十九世紀開始已存放在檔案館,有規範來保存該些文件,而在十四世紀已設立東波塔檔案館,東波塔檔案館內可查閱有關『漢文文書』主題的葡萄牙政府文件,包括司法、經濟、外交、宗教等事項,當年該些文書是用鐵筒包裹運回葡萄牙,現時檔案的修復工作仍進行中(共一千五百六十件),文件修復後,重組了歷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