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與漢文文書淵源深
2018-08-06
已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文書檔案──『漢文文書』,首階段展覽正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展出,此個名為『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展出了百多份檔案文獻,包括有張保仔、西方傳教士、西洋船牌照等內容,當中有十二份原件只在澳門展出一個星期。
文化局局長穆欣欣稱,『漢文文書』充份體現中國對澳門擁有領土和統治主權,記錄清葡雙方當年的公務往來情況,也反映當時澳門社會狀況、人民生活、城市建設、工農生產和商貿,是值得發掘的澳門歷史人文意象的寶庫。
葡萄牙書籍、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局長拉薩爾達在出席展覽活動時表示,『漢文文書』除是珍貴的歷史文獻遺產,亦證明澳門古往今來作為促進東西方關係之中心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象徵意義是把不同族群間的相異性保存下來,以及填補歷史空白和成就。
『漢文文書』展覽內容中述及『西洋教士』部分,當中指出,居澳葡人長期保持信奉天主教的傳統,以這一背景為依托,明、清時期的澳門,成為天主教在中國以至遠東的傳教中心。明萬曆初年,意大利耶穌會會士利瑪竇從澳門進入中國內地傳教,歷肇慶、韶關、南雄、南昌、南京、北京,奠定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其後;西洋教士進入北京欽天監供職,或進入中國內地傳教,皆以澳門為通道,中國人信奉天主教,亦與澳門有極大關係。
天主教與澳門的關係淵源深厚,不單澳門是天主教傳入中國,以至遠東的首點,紀錄了清代澳門地方衙門的文書檔案,清葡雙方昔年公務交往的『漢文文書』,亦與天主教傳教士,特別是耶穌會傳教士更有很大的淵源。
天主教與澳門關係深厚
早前,文化局為讓大眾對『漢文文書』展覽有更多的了解,於日前舉辦了專題講座,邀請得中山大學中外關係史教授章文欽等,向大眾深入介紹『漢文文書』的文獻意義,以及對檔案的保護和數碼化工作。章文欽教授在講座上就指出,『漢文文書』檔案記錄了昔日前朝前山同知、香山縣等官員居住在澳門,澳葡官員要與中國在澳門的官員進行文書往來,是要經過將文書翻譯──葡文譯中文、中文譯葡文,才能以官方文書發給清政府官員,因此而形成『漢文文書』的存在,該些文書後來存放至葡國東波塔博物館,葡人對該些文件十分珍視,視為極之重要的文物來保護,但卻未能知道文件所述的內容,直到一九五二年才被一位中國歷史學家發掘出此珍貴文件內容。
發現『漢文文書』內容的學者,是中國歷史學家、天主教神父、台大教授方豪。方豪為浙江杭縣人(一九一零年九月十五日--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生於基督教聖公會家庭,後來全家改信天主教,方豪於十二歲時進入杭州天主教修道院攻讀拉丁文,後入寧波聖保祿神學院,一九三五年晉升為神父,自學哲學、神學,曾任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於一九四九年到台灣,任教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一九七四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學者神父揭開文書內容
一九五二年,方豪神父往羅馬宣道時,途經葡萄牙,受當時的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館長邀請,了解『漢文文書』檔案,因葡人只知『漢文文書』是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物,而不知有關內容,故『漢文文書』檔案是存放在館長辦公室內,方豪閱覽了一些檔案,知悉了昔年清葡官員公務往來記錄情況,館長邀請了方豪編錄有關文書,整理了當中四百七十件,方豪後來就有關文書寫了專題論文,介紹了文書一些內容。
『漢文文書』中,其中頗為重要的紀錄──『吳漁山嘉定賬簿』,印證了有關三百多年前,清朝官員與澳門天主教的文件資料。吳漁山,是清代著名畫家,出生於祟禎五年(一六三二年),於一六八零年至一六八三年居於澳門(於聖保祿修道院出家,隨西方傳教士柏應理來澳學道),之後進入耶穌會,並於一六八八年離澳門後晉升為神父,有十三年在江南當神父。
『吳漁山嘉定賬簿』,是於一六九二年至一六九九年(康熙卅一至卅八年),吳以中文記錄了有關天主教堂買辦食品、物料修補衣服、坭水修葺等的收支賬簿,亦寫下了吳在傳道時的生活片段,賬簿文本存於東波塔檔案館,因較為殘缺未有在今次展覽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