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707號
2018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開幕
2018-07-07
【本報訊】為第一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文化局澳門檔案館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昨開幕,展出已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清代澳門地方衙門的文書檔案,包括十二份只來澳展出一週的原件。
展覽昨舉行開幕式,國家文化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葡國文化部部長文德思、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葡國駐澳總領事薛雷諾、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葡萄牙書籍、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局長拉薩爾達、郵電局局長劉惠明、澳基會代主席鍾怡及旅遊局副局長許耀明出席主禮。
穆欣欣致辭表示,「漢文文書」充份體現中國對澳門擁有領土和統治主權,記錄清葡雙方當年的公務往來情況,也反映當時澳門社會狀況、人民生活、城市建設、工農生產和商貿,是值得發掘的澳門歷史人文意象的寶庫。
拉薩爾達致辭則說,「漢文文書」除是珍貴的歷史文獻遺產,亦證明澳門古往今來作為促進東西方關係之中心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象徵意義是把不同族群間的相異性保存下來,以及填補歷史空白和成就是次合作的文化美事。
已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漢文文書」, 又名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是乾隆初期到道光末期(1693─1886)清政府與澳葡議事會之間的文書往來的檔案,由一千五百多件中文文書原件、五冊澳葡議事會葡文譯本和四小包零散文件合共三千六百份檔案文書組成,屬澳門歷史一個重要階段的豐茂證物。
展覽分兩階段,即日起至八月七日會先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舉行,之後八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七日則會改到荷蘭園的澳門檔案館舉行。展覽共展出百多份檔案文獻,容涉及張保仔、西方傳教士、西洋船牌照等,當中十二份原件只來澳展出一星期。
此外,明(八日)下午三時將設有專題講座,邀中山大學中外關係史教授章文欽、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研究員金國平,以及拉薩爾達,向與會者深入介紹「漢文文書」的文獻意義以及對檔案的保護及數碼化工作。講座在預約後尚餘少量名額,屆時會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去安排。展覽及講座均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