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運動?非運動?「繩索」的尷尬身分
2018-07-02
究竟「繩索」是否運動?「運動項目」的定義是甚麼?這似乎很「各處鄉村各處例」。在澳門,「繩索」仍是一件新鮮事,其形式亦令它在官方眼中不屬「運動」一類。
不確定「繩索」是否運動,但肯定的是,這可以是一項競技,因為不論在亞洲或歐美,都有繩索救助的比賽,例如比利時有Grimp Day、中國重慶有舉辦繩索救助比賽,台灣亦有「橋」。澳門繩索協會會長Albert表示,該比賽曾是繩索訓練中心的教練盃,2014年正式演變成救援比賽,透過設置模擬場景,例如在橋上修理電纜中暑暈倒的工人,考驗參賽者。「當時的規模由十隊,到後來二十隊,上年廿五隊。」今年已逾三十隊,並吸引到亞洲及歐洲多個地區,包括香港、深圳、澳門、日本、韓國、泰國、比利時、德國等的隊伍參加。
Albert和隊友去年亦首次參賽,在廿五隊中排第九。「好玩的!」他憶述,去年比賽主辦方安排了高雄巨蛋體育館及「義大世界」遊樂場部分設施,供參賽者進行拯救比賽。「好難得!在摩天輪做拯救,在過車山做拯救,最得意是我們那天做拯救,所有機動遊戲是照常運作。」其中有一回合要在摩天輪拯救被電暈的技工,「但摩天輪入面的遊客望出來拍照,幾得意的。」
但他亦坦言,在澳門可讓他們訓練的地方也不多,目前只有少數學校能借出場地,路環亦只有寥寥數個地點。「起碼要有一個高度,類似懸崖,否則沒難度。」他指,室內場其實都可以,只要樓底高即可,「室內場不是不可以,而是哪裏有室內場給我們。」
他表示,曾接觸過體育局,但體育局認為這是一項工業技術,而不是一項運動。「『說是運動,有沒有奧運或甚麼比賽?』我們說有這救援比賽,『係囉,救援比賽,又唔係運動比賽。』所以他們認為不太屬於他們那範圍。沒有他們的資助,我們就很吃力。」但他亦指,協會仍然很年輕,目前最重要是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