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702號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

繩索樂趣多

2018-07-02

甚麼是「繩索」活動?澳門繩索協會會長Albert解釋,這是探洞、高空工作,甚至救援時用到的一種工具與技術。「去探洞,例如鐘乳洞,大部分不能步行前往,因為要上幾十米或落幾百米,一定要有工具,以前最直接的工具就是用繩。」

探洞用繩索 跟足指引唔危險

Albert自己最初也是因為探洞而開始接觸繩索,至今已近十年。他表示,要透過繩索到達的地方,多是人跡罕至,風景別樣優美,而要探洞,第一課要學的就是繩索。及後他也觸過工業繩索課程,但興趣不大,後機緣巧合下接觸到繩索救援,自此一試上癮。「五至十人的小隊去拯救一些被困於某個高度的傷者,多數要用到擔架床,團隊合作去拖拉。」

我不解:在澳門,要應用到繩索救援的技術,情況應不多吧。Albert認同,但指出他們的出發點並非為了在日常工作上應用繩索救援的技術,而是因為帶隊探洞難免有風險,希望加強團隊的救援能力,「萬一有意外,我的救援能力加強了,我會放心好多。跟我去的人亦會放心好多。」

聽起來好像很危險。「唔識,爬上去會很危險。」他表示,繩索所有方面其實都有規範,例如器材是否有測試、是甚麼測試、誰去測試、誰批准那機構去測試等,技術方面也一樣,例如歐洲和美國有兩大工業繩索協會就規範了工業繩索技術,再引伸出很多不同技術是怎樣去規範。「例如經過怎樣的測試,用甚麼繩,會做拉力測試、磨擦測試、伸延性測試,令你知道在繩上會發生甚麼,例如會否扯斷、磨斷繩子等等。所有技術與器材都有一個頗完善的系統去規範。問題是,有系統了,你有沒有去跟。」

他坦言,工業繩索的規範很清晰,但探洞、救援等現時仍處於發展階段,所以協會亦一直研究技術上的規範。「究竟在澳門適合用甚麼?我們不夠膽說我們有任何代表性,但純粹出於自己的興趣,也覺得在操作時自己想追求更安全。」「但萬變不離其中,我接觸了十年,無論康樂、工業、救援也好,好多大原則是不變的。」

老少咸宜 技術取代蠻力

會很費力氣嗎?Albert認為,繩索訓練包括如何正確使用工具,並透過工具解決眼前問題。「例如訓練時教練會抽起其中一件工具,隊員就要思考該如何應變,然後是個人救援以及跟團體合作去救援。」而相對很多運動,繩索更傾向適合不同人士,例如攀石較體能化,但繩索的初步入門就是如何正確利用裝置協助自己省力。「落很簡單,不累的,就控制下來時的磨擦力,令你不會落得太快,或者太慢,用不同的下降裝置去改變磨擦力,那不費氣力。」向上會較累,「熟識了器材,器材是幫你,利用上樓梯那組肌肉,行一步等於上一級樓梯,一個正常體能的人,行樓梯應不會有太大問題。」

「我們協會最細十二歲已經可以上一個證書課程。如體驗課程(年齡)更細,例如我兒子,四歲已經開始玩。有個隊員也是,他兒子三四歲開始玩,到現在七歲已經可以自己操作到。」

多方面推廣

為希望更有系統地推廣這活動,Albert和一班朋友去年三月組成了澳門繩索協會,既有舉辦課程,亦有跟學校合作辦活動,且不只是一般的歷奇活動。「去年聖誕節我們去了一間學校扮聖誕老人。那學校有個大天井,中間是個籃球場,我們由一邊天台綁了條繩去另一邊天台,我們吊了架鹿車,聖誕老人在鹿車中間,吊到操場正中心,從鹿車游繩下來派禮物。好得意,我們自己也玩得好開心,小朋友也很開心。」

他又表示,協會成立一年以來開辦了超過十七期課程,第一屆教練班由香港繩索總會合作,由對方的考官來考核,未來也會繼續推出多種課程希望可循這方向一路發展下去。今年下半年也將參加國內在重慶舉行的繩索救助比賽及台灣的「橋」比賽,希望能有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