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523號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夜市‧疑思
2018-05-23
高興啊!澳門算有個較恆常舉辦的「夜市」了——它就是「康公夜市」。
然則,在叫好聲中也出現一些「討人厭」的雜音,有居民就反映「夜市」物價「很貴」,不似預期,是名副其實的「遊客價」,調侃說「康公夜市」不是澳門人的夜市。
記者接居民反映,本月一連兩晚嘗試親到夜市「找碴子」,看是「捨不得花錢」的居民的怨嘆? 還是被縱慣的澳門人的「吹毛求疵」? 結果發現夜市果真火紅,人流不錯,不少攤販真懂跟市場定位定價錢,看準是遊客「朝聖」之地,價錢豈會讓你三分? 從大蝦、肉串、海鮮等都「價值不菲」,飲料也動輒廿元、卅元起跳,真的似乎貴了一點。
記者隨便拍了些食材食物照片,給一飲食業「老行尊」看,經並不科學的目測鑑定,他的評語是「暴利了!」。據他稱,一般飲食業毛利有四、五分已不錯了,這指是開鋪交租的食店,但夜市的分明有以倍計的毛利,甚或三、四倍者,就殊不合理了。因夜市不用交租納稅,這不算暴利算甚麼?
老行尊補充謂,夜市若如需投牌經營的如年宵攤市或大型活動嘉年華等的食檔,這般價錢便無可厚非,因有投牌的成本。
好了,有業者的一番話,証明居民的反映不是「公主病」,記者也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一個夜市既佔用了公共空間,需要附近居民及駕駛者包容諒解,而這個夜市又只為遊客服務,或成了人家的「生財工具」,這些矛盾問題值得我們反思,不能一味唱好。
澳門確實缺了夜市,但將來或因商情民意催生出來的澳門夜市,卻只可能是一個旅遊產品,既不是社會及社區發展的自然形成,也不是其如城市,如台灣、東南亞等地方的夜市,對象仍是以在地人為本位,澳門人真要這樣的夜市嗎?
答案或言人人殊,卻可會是一場有趣的思辨之旅。
薛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