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逾半大學生認課程與理想有落差

2018-04-26

【本報訊】學聯與青年研究協會調查發現,近六成受訪澳門大學生認為入讀後大學講授的內容與當初想學習的不一樣,反映事前升學選科資訊掌握不足,建議學校、家長和升學輔導機構更多合作,助學生作更好的生涯規劃。

兩團體昨發表「澳門大學生的大學生活與生涯規劃相關性調查」報告,藉了解本澳及海外升學的澳門大學生對校園生活及就讀專業的滿意度、未來規劃等。

結果顯示,在「大學生活感到滿意」上,一半受訪大學生認同和非常認同,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有一成四。滿意程度由高(最多滿意和非常滿意)至低排,依次為人際關係狀況(五成六)、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和日程安排,最後才是學業狀況(三成半)。

至於選擇升學的最主要原因,高至低依次為自我提升和個人興趣(五成)、社會需求(一成八)、未來前景好(一成三)、賺錢(一成一)、家人期望(百分之七)。

有逾六成半受訪者入讀自己首選的大學。受訪者了解升學相關諮詢渠道,最多人選擇上網找資料和向老師諮詢,各有五成八,向學長諮詢有三成七,參與升學輔導和升學中心分別有兩成六和兩成四等。

不過,有五成七受訪者直言入讀後大學講授的與當初想學習的不一樣,有三成半人稱若可以重來會選另一個專業。

團體表示,不少學生選科時不太審慎,未掌握充足資料,例如以為讀公共行政將來就是做公務員,但不知道也要修法律,結果有落差,類似理解、認識不足或有誤的情況較普遍。

雖然團體每年都有辦升學輔導等相關活動,惟這始終是要學生主動參與,可現實是學生不到很大的問題就不會主動求助。但他們也承認,相關的服務確很不足夠,需要學校、家長等多方面共同合作去做好。

因應調查結果,團體建議本澳教育部門、各中學應針對高中生建立專業而系統的生涯規劃機制,為高中生提供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的升學服務,而大學也應有相應的生涯規劃指導,更多融入到日常課堂中等。

調查項目是於去年九月開展,十二月到今年一月以便利方式抽樣,收回七百二十八份問卷。當中七成二在澳升學,兩成七是內地,台灣佔百分之一,而香港僅一人。受訪者的年級分布從大一至大四依次為四成、兩成六、兩成和一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