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212號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港口建設逾百年

2018-02-12

澳門的發展過去一直以港口貿易為重心,港口建設百多年來在澳門不斷進行,使澳門的城市競爭力得以持續。

早前,文化局澳門檔案館為配合『圖說澳門──澳門檔案館珍藏城市規劃及建築圖則展覽』,舉辦了題為『從規劃至實踐:一百年前澳門港口工程計劃』的專題講座,由陳澤成擔任主講,透過澳門檔案館的館藏檔案和文獻,回顧一百年前的港口建設過程,以史為鑑,思考澳門的未來。

陳澤成指出,當年澳葡政府要進行擴建港口規劃,是基於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署了『南京條約』,香港被割讓給英國,英政府宣佈香港是自由港,為應對此政治和貿易環境的改變,葡政府要保住澳門的港口貿易優勢,於一八四五年十一月,宣佈澳門是自由港,並委派亞馬留上校擔任澳門總督,對澳門進行殖民管治,且因香港是自由港關係,打破了澳門與華貿易的獨有壟斷,加上香港港口水深,有利大型船隻航行灣泊,而澳門的港口則已日漸淤淺,相對更削弱澳門港口貿易的原有優勢,為圖延續澳門港口貿易競爭力,澳葡進行了大型的港海建設計劃,包括大規模填海、築堤、疏濬以及建現代化港口等。

個半世紀前開展築堤疏濬工程

早在澳門開埠初期(十六世紀中),葡人入居澳門後,銳意將澳門發展成為國際貿易港口,至明末期間,澳門經歷過荷蘭人侵犯後,澳門城市已由最初的簡單臨時建築,發展成一個被城牆和炮台保護的歐式中世紀港口城市,以及華人的市集區,而澳門城市發展的初期,除葡國人外,澳門甚少有外國人居住,葡萄牙壟斷與華獨有的貿易關係,至鴉片戰爭後,澳門雖然仍處於相當穩定狀態,政治環境則起了變化,澳門成為可作為其他西方人了解中國、和停留居住的地方。

在一八八五起,葡人開始對澳門施行殖民管治,建立所謂『澳門海外省』,驅逐了中國駐澳官員機構,拆除原有城牆,且將澳門地域向外擴展,進行了系列的填海、都市化計劃、新港口計劃等工程。

據資料記載,一八六五年英國海軍部所繪製的地圖上顯示,澳門錨地在低潮時的水位有九至十英尺,但到一八八一年再測量時,此水位已減至五點五英尺,在水位急速減少下,港口貿易條件更呈劣勢。因為港口淤塞擴大,澳葡政府於一八六七年決定在澳門進行填海工程,目的就是要改善港口環境,首先是加緊內港的填海工程,且在一八八二年將內港填海所得的土地標上了街道名稱。

在一八六九年時任工務局局長CUNHA,在當年四月份提交的報告中提出;完成了南灣至燒灰爐的填海工程,並計劃將南灣地區與填海而成的西灣填海地統一規劃,建成一條海濱大道,此海濱大道卻要至一九四一年始完成。

至一八八三年,當時的葡國殖民部委派一位工程師羅利老前來澳門擔任港務局局長,負責勘測潮汐水流,冀找出方案以改善港口環境,羅利老在瞭解港口淤塞情況後,提出了澳門港口問題,以及建議改善港口的計劃,包括完善內港以及青洲、沙梨頭填海作為船隻灣泊港口,而填海所造出來土地可用作發展工業。雖然工程緩慢,但相關規劃後來逐步實現,現時沙梨頭區海傍一帶地段,便是填海造地得來。在改善內港港口環境的同時,亦因港口工程得到更多土地,區內一帶的工廈區,曾於上世紀中至世紀末,超過五十年為澳門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亦實現了當日的城市工業發展路向。

改善港口規劃造就工業發展路向

在進行內港填海工程同時,澳葡政府亦在南灣、氹仔北部進行填海造地,藉以改善水域水流,使泥沙沖積情況可減輕,當然還有進行疏濬工程,相關規劃還包括前期水深探測等工程。

過去;澳葡的大型工程規劃,都需要經葡國審批後才能進行,羅利老雖向葡國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港口計劃,但遲遲未獲批難以實現。在一八九一年,共有九百二十位居民聯署,要求澳葡政府開展相關的港口改善工程計劃,而在十年後,市政廳致函葡中央政府要求儘快實現羅利老的港口計劃。

翌年九月,時任澳門工務局局長魯尼士(NUNES)提交了更新的港口工程標書,並由白朗古(BRANCO)工程師開始參與相關的港口工程計劃。到一九零四年,葡國中央政府始批准展開港口工程,並在一九零五年由白朗古負責港口改善計劃的監督及調查工作,以及負責研究澳門的城市供水系統、垃圾處理和未來都市發展計劃。至此,澳門的港口改善計劃才能實質地展開,但亦因為計劃在多年不斷的延遲下,一九零九年;香洲港開埠,對澳門港口貿易造成威脅,澳門港口優勢大失,而日後因為改善港口要進行的填海工程,卻為澳門增加了土地,為城市發展造就了一個重要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