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122號

2018年01月22日

星期一

上世紀政治環境影響澳粵交往發展

2018-01-22

為讓澳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特區政府除廣泛向社會徵集意見外,並已展開研究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而在百多年前,當地的澳葡政府為使澳門不失去原有的港口優勢和與華貿易獨特地位,早已厘定規劃,透過鐵路運輸網絡欲將澳門與廣東區域貫連,可惜因資金不足,以及政治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相關計畫未能如願。

文遺專家陳澤成早前在一個專題講座上指出;一八一四年鴉片戰爭後,原先由葡人管治的澳門與華貿易獨有壟斷優勢,被英人打開缺口,在一八四五年(時任澳督阿馬留)葡萄牙宣布澳門是自由港,且在數十年後,澳門港口開始淤積,澳葡當局為要保持港口水深,進行填海工程,冀望改善澳門港口,且計畫建造鐵路通往廣州,俾能讓澳門保持發展優勢。

除進行改善港口工程計畫外,當時的澳葡政府亦深知要澳門持續發展。除加強海上運輸網絡外,亦需增加陸路運輸網絡,特別是向廣東區內的運輸,才能保持澳門與中國貿易優勢,葡萄牙更認為,龐大的工程規劃要與鐵路計劃配合,增加人流、物流才能產生應有效益。

港口建設配合鐵路運輸效益增

葡萄牙認對人流物流往來,港口與鐵路建設關係密切,故此於一八八七年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通商條約後,葡方便向中方提出澳門至廣州鐵路計畫。但在一八九八年,當時的港英政府與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由接連九龍與廣州的鐵路,鐵路專營權則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接地域分成中、英(香港)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

葡萄牙知悉清政府與英國達成建造廣九鐵路協議後,於一九零二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派出公使,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修建由澳門至廣州的鐵路,理由是振興澳門與華商務關係,清政府派遣慶親皇商議有關計畫,惜在兩國商議建造澳門至內地鐵路合作方案期間,葡萄牙政治局勢動盪,葡國國內發生多次民眾起義運動(當時中國亦爆發要推翻清廷的民眾起義運動),至一九一零年十月五日革命完全推翻葡重朝統治後,葡國才政治環境穩定,而在此段時間,影響了澳門的發展機遇,包括欲興建澳門貫通內地的鐵路工程。

政治動盪影響澳門發展機遇

在葡萄牙革命前一年──一九零九年,由廣東台山旅美華僑陳宜禧建造的新寧鐵路(由台山至新會)通車,且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廣九鐵路亦已建成全線通車。雖然澳葡欲建的澳門至廣州的鐵路錯過了最佳機遇,但葡萄牙仍冀望能建成鐵路,促進與中國的商貿往來,在一九二二年澳葡的港口工程填海計畫中,已預留接駁鐵路工程,行走路線是經馬交石、黑沙環圓台仔、外港、沙梨頭、提督馬路至內港區,此項計畫可說極具前瞻性,與百年後澳門興建輕軌,所計劃輕軌在澳門區行走的路線網相若。

當年澳葡計畫的澳門至廣州鐵路若建成,珠三角洲的物流便可透過鐵路運輸貫通粵港澳,外地的物流亦通過澳門內港往內地,對澳門發展相信有很大幫助,惜在百年前的多種環境因素影響下未能成事,澳門不能更早融入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