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122號

2018年01月22日

星期一

百 年 預 謀融入大灣區

2018-01-22

百 年 預 謀融入大灣區

 

近月來,澳門官方機構與民間團體,分別多次舉辦研討會,專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澳門發展關係,以及澳門在大灣區中的角色,研究澳門如何去融入大灣區,爭取更多發展機遇。參與大灣區發展,正是現今政府著力推動的重要課題,查實早在百年前,澳門已謀劃進入大灣區發展。

不少參與有關研討會的專家學者都認為,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應是發揮澳門現有的獨特優勢,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紐帶,而澳門在大灣區的功能定位,應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做好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角色,以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官民調研澳門定位

在二零一六年澳門特區政府公布的『澳門特區五年發展計畫』中,明確提出『研究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攜手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經濟區』,並會通過專項研究報告,專題實地研調,專場論證會議等各種形式,藉此廣泛收集和分析社會意見和建議,積極做好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工作,可見融入大灣區是政府推動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並輻射範圍包括泛珠三角洲。

一直以來,澳門與外地接連貫通主要是透過水、陸交通,水路交通主要是向香港和外國及內地,而陸路交通則是通往中國大陸城市,至一九九四年澳門國際機場落成啟用後,澳門才有透過空運,增加與世界各地接連的人流、物流運輸渠道,亦促進了澳門的經濟、旅遊等方面的發展,而需要與內地有更加緊密交往聯繫,以及人流、物流的發展,就需要透過更多陸路運輸網絡才更見成效,快將竣工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將有助澳門參與大灣區的建設,融入大灣區發展。

港珠澳大橋助大灣區建設

在二零零九年底開始動工興建的港珠澳大橋,全長接近五十公里,主體工程全長約卅公里,包括跨海大橋、離岸人工島及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接連香港大嶼山的東涌和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和廣東省珠海市,將大幅度縮減穿越港珠澳三地的交通時間。三地往來只需行車約一小時,屆時港珠澳三地會成為『生活圈』,進一步提升澳門與內地的人流、物流運輸和發展。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有效加速澳門與內地商貿往來和旅遊發展,而早在百多年前,當時的澳葡政府已謀劃在陸路運輸網絡上,與內地貫通連接,尤其是現今的『大灣區』範疇,以促進澳門的經濟發展。

一八八七年中葡簽訂通商條約後,葡方向中國提出修建由澳門到廣州的鐵路,並報請清朝允許,原定計畫興建的鐵路由澳門至佛山樂從到廣州,但受到一九一零年葡國大革命影響而未能成事,被英國人管治的香港捷足先登,建了廣九鐵路,貫通香港往內地的運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