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回應旗下APP監聽電話指控

2018-01-09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劉育英)百度8日回應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針對其旗下兩款APP(移動互聯網應用)涉嫌監聽電話、定位的指控。目前,個人信息保護在中國日益受到關注。

江蘇消保委5日發佈消息稱,2017年12月11日,該委已就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本月2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

百度手機百度高級經理田彪回應說:“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系統,根本不可能向應用開發者提供能監聽用戶電話的接口或權限。百度的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這一權限。”

儘管百度是否過度收集數據仍有待裁決,但上述事件反應出,中國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就在前幾天,螞蟻金服因個人信息問題也引起了糾紛,最後向用戶道歉。

1月初,支付寶發佈個人年度賬單,不少網友紛紛曬出自己在支付寶上的年度消費。不過在賬單裡,有一行詢問用戶是否同意《芝麻服務協議》的小字,且默認為同意。這意味著,支付寶將用戶個人信息授權給第三方使用。

在用戶提出質疑後,支付寶道歉表示,用戶可通過更改相關設置取消授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已經成為財富和資源。擁有的數據越多,營銷價值就越大。一些APP在非必要情況下,讀取用戶應用列表、位置信息、通訊錄等過度收集用戶數據行為已引起廣泛關注。

去年9月,中國官方公司微信、新浪微博、淘寶、京東商城、支付寶等10款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和服務隱私條款評審結果,10款產品和服務中8款做到了向用戶主動提示、並提供更多選擇權。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楊建軍說,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網絡運營者提供服務普遍存在五大問題,包括對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等沒有明確說明;不主動向用戶展示隱私條款;徵求用戶同意時未給用戶足够選擇權;沒有為用戶提供訪問、更正、删除個人信息的途徑;收集無關信息等。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是全球各國都面臨的挑戰。專家認為,要加快推進完善數據領域立法,提昇監管執法效率,優化行業自律標準,構建大數據安全依法有效的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