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106號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按計劃招聘二百七十五名專科培訓醫生
2018-01-06
【本報訊】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表示,本澳目前每年名市民與醫生比例為二點七,較政府所訂下的二零二零年達到此目標有所提早。又指,衛生局按照離島醫院綜合體、現行需求等作出醫護人員招聘的考慮。將按計劃至二零二零年招聘二百七十五名專科培訓醫生,
議員施家倫口頭質詢中提出,仁伯爵綜合醫院的部份專科,例如腫瘤科、心臟科、物理治療等,平均只有六至七名醫生,面對龐大的服務需求,服務和需供求失衡。但醫院現行在專科醫生的招聘上沒有自主權,需由衛生局決定和計劃,由於過程繁瑣,需求人數到開考時已出現脫節,未來會否下放權力讓公立醫院有人事自主權?
要成為專科醫生要幾長時間和過幾多關?醫療界別議員陳亦立,苦口婆心叫年青人,不要讀醫。他指,先要讀醫六年,期間的假日要放棄玩樂時間去背誦醫療知識,畢業後回澳要參加一年的專科醫生實習,若有幸通過衛生局的專科醫生考試,再當六年醫生,前後至少十三年方可成為專科醫生。衛生局對專科醫生關卡重重,實在有礙專科醫生發展。
衛生局至二零二零年前將招聘二百十七五名專科培訓醫生,議員林玉鳯、黃潔貞關注到,局方有否分析各科目所需的人數,以免造成部份科專科醫生過多,部份科又缺醫生的情況。林玉鳯舉例指,曾有仁伯爵醫院婦產科醫生,在出生率高峰期時,一連接生了十幾名嬰兒才可以收工。希望局方注意人員分配。
譚俊榮表示,衛生局是按照離島醫院綜合體、現行需求等作出醫護人員招聘的考慮。包括計劃二零一四年至二零二零年招聘二百七十五名專科培訓醫生。目前已開展當中一百五十二名專科醫生培訓的招聘。二零一五年至一七年十月,衛生局新入職的專科醫生人數近一百人。他指,在公營醫療機構內,醫療人員早已實現本地化,本地醫生比例達八成半,外聘醫生主要協助醫學技術示範和帶教,以及在經驗、技術上作互補。除了鼓勵本地醫療人員參加培訓,還致力推行簡便及靈活措施吸引在外地執業的醫生回澳發展,去年已有十名外地執生回澳並成功註冊。
衛生局局長、前仁伯爵醫院院長李展潤認為,花十幾年時間才能成為專科醫生合理。他指出,醫療工作關乎市民性命,只有通過嚴謹考核程序才能確保人員水平,保障市民健康及安全。要照顧不通過考試的醫生?他認為值得相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