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1221號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李斌生回應醫學輔助生殖指婚委會發聲已足夠
2017-12-21
【本報訊】《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公開諮詢將於下月十二日結束。(https://goo.gl/vgqYs7) 《醫學輔助生殖技術》涉及人工受精、體外受精等,據了解,天主教會的倫理訓導近乎完全反對以上行為。但是,天主教澳門教區對諮詢的反應顯得低調,至今,只有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作出回應和呼籲。
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李斌生昨早出席特區成立十八周年慶祝酒會。他指出,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將在短期內向政府提出意見。被問及會否以更高層次的方式向社會表達看法,例如,主教親自發出牧函、文告等?李斌生回應,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是代表教區發聲,已經足夠。
猶記得,「天鴿」過後的八月二十四日,李斌生迅速發表文告,與現時相比,顯得高調。當日,他呼籲:「如今不是耽誤時間,把責任歸咎於任何人,抱怨不方便等諸如此類的時候。」
《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屬於重要問題,觸及生命及尊嚴,然而,天主教徒近期的討論、講座很少,情況令人覺得低調。對此,李斌生只回應,希望在今次諮詢中,不只教友,連教外人士也能知悉問題,了解更多。並說:「我們主要是保護生命,維護人類生命的尊嚴。」
可以預見,政府將把《醫學輔助生殖技術》法案提交立法會,最終獲得通過。到時,澳門教區會否不只發表意見,而是明確反對立場?李斌生稱:「我相信政府懂得處理這些事。我相信政府會明智處理的。」並表示,就算不符合倫理,都有可能成為法律,教會只是進行倫理評估,並向所有人作出提議。
李斌生又表示,不只因為信仰反對《醫學輔助生殖技術》,而是相關技術引出倫理問題,值得政府考慮。他提出,科技要受到倫理規範,否則將如同「潘多拉盒子」,出現失控的情況。尤其落入不好的人手上時,將會危害生命。他舉例,這技術將在實驗室製造很多胚胎是問題之一。
翻查羅馬教廷信理部的文件,藉配偶以外的第三者介入 (精子或卵子的贈予,子宮借用),而引發的父母與所生子女的關係瓦解是嚴重的不道德。這些技術 (異體人工受精和受胎)損害了嬰兒應由婚姻結合的、其所認識的一父一母所出生的權利。這也違背了「唯有夫妻,經過他們二人,才能成為父母的權利」。
同一文件更指出,同體人工受精或受胎實行在配偶身上,可能傷害較少,但在道德上仍是不能接受的。這使性行為與生育行為分離。使嬰兒存在的行為,不再是二人互相交付的行為,而是「把生命及胚胎的本身,交託給醫生和生物學者權下,對人的開始和去向,建立起技術的操控。這樣作成的操控,本身就違反父母和子女共有的尊嚴與平等」。
文件續稱:「如果生育不是當作夫妻行為的果實而要的,即不是夫妻結合的特有行為所要的,生育在道德上失去固有的完美……。只有尊重夫妻行為的意義以及尊重人之內在合一的關係,才有符合人的尊嚴的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