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本色每當變幻時……
2017-10-30
藍屋本不藍、綠屋原非綠。澳門不少建築物文物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其外牆的顏色都曾在某一年代轉變過,該些建築物的色彩轉變,除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外,也好像向人們訴說,眼前所見到的世界事物非本來的真實。
位於西墳馬路頂與歐華利街交界的社會工作局總部,是一座有七十年歷史的兩層高建築物,由於此幢建築物外牆是漆上藍色為主,白色為副的顏色,故此被人們稱為『藍屋仔』。十一年前,此座具有葡萄牙本土建築特色的樓房,曾一度險遭政府拆卸,幸在社會各方反對下才得以保留下來,因為社會人士多認為,此座建築物的風格和歷史,都能凸顯出澳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文化,以及反映出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特色,且『藍屋仔』與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城區相連,亦與附近一帶的街景融合,故此必要保留。
藍綠轉換 ‧ 社會變遷
現時『藍屋仔』已被當局評定為建築文物,受文遺法保護。『藍屋仔』成為社工局總部大樓有演變歷史,原來此幢建築物之前不是藍色的,本來是綠色的,且只有地面一層。此建築物原為著名建築師夏剛志的物業,於一九五八年澳葡政府將其購入,並進行擴建,才成為現今模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澳葡政府將它交予社工局的前身『公共救濟處』作為辨公室用途(公共救濟處於一九六七年改組為社會救濟處,八十年代改組為社工司,回歸後正名為社工局),並於八十年代後期將建築物的牆身漆為藍色,成為該區的地標『藍屋仔』。
『藍屋仔』因位處被評定為歷史建築群的望德堂區側,以及鄰近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歷史城區周邊有特色建築物,且亦是座與澳門社會發展有重要關係的建築物,在一九八三年本澳發行的專題系列郵票中,便將『藍屋仔』(當時不是藍色)列作十五個最重要的澳門公共建築和紀念物之一。且於一九八四年,它被當時的澳葡政府列入文物清單內,但卻在二零零六年,社工局提出將『藍屋仔』拆卸計畫,引起社會反響,在大眾要求保留下才擱置有關計畫,至今年初;『藍屋仔』被文化局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受保護的建築物。
由私人物業變為政府擁有,從一層高改為兩層高部門辦公建築物,由為貧民提供救濟援助服務的『公共慈善救濟會』,轉變為現今透過福利政策及服務措施和制度,為社會有需要人士服務的社會工作局,由綠色變為藍色,從險被拆卸成為受保護文物,『藍屋仔』成為澳門文化歷史和社會文化發展不可割開的一部份,它更隱含了澳門社會狀況逾半個世紀的演變。
綠屋本非綠‧藍屋亦不藍
綠轉藍,『藍屋仔』成地標建築文物,黃轉綠又如何?位於加思欄保安事務大樓側,加思欄後新馬路邊,有近百年歷史的建築物『綠屋仔』,現正進行重修擴建工程,將來會用作霍英東基金會的澳門總部。『綠屋仔』之名來是由於此幢建築物是油上綠色之故。此座被世遺專家認為文物價值很高的建築物,於一九一九年建成,是由葡國波爾圖著名設計大師加路士設計,為葡萄牙式建築風格的住宅樓宇,屬政府物業,當年建成後是給予職階中級的澳葡官員居住,後來升為局級官員住所,多年前已被空置,至今再重修使用。『綠屋仔』在建成初期並非綠色,而是黃色的,至七十年代才被油上『時興』的綠色,變為今時的『綠屋仔』。
藍屋由綠變藍,綠屋由黃變綠,是時代轉變的一種體現,亦透析出社會文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