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後撤』中歐經貿能否更緊密攜手?

2017-09-23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 李曉喻)布魯蓋爾研究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22日聯合發佈的《中國—歐盟經濟關係2025:共建未來》研究報告稱,在美國『正放棄支持和引領更加開放的全球市場』的緊要關頭,中歐更應思考如何全面深化雙邊經濟關係。

中歐經貿合作已有良好基礎。雙方互為對方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2016年中歐雙邊貿易額接近5500億美元。據歐盟統計,2005年至2015年間中國在歐盟貿易總額中的份額已從不到10%上昇到接近15%。投資方面,歐盟已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如果中歐能進一步加深經貿合作,對雙方乃至世界都將帶來巨大紅利。報告稱,中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若能在2020年達成,歐盟在2020-2025年間對華出口將增長三分之一,同期中國對歐盟出口將增加20%,中歐貿易不平衡問題也將因此得到改善。此外,如果『一帶一路』建設與歐盟『容克計劃』更好對接,不僅歐盟全球貿易額可增長6%,沿線地區也能獲得更大增長活力。

但要實現這一誘人前景,中歐之間還有不少『心結』待解。

對中國來說,歐委會日前提議設立新的外資審查框架令人擔憂。截至2017年7月,中國累計對歐盟投資達757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投資歐盟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曾經擔任中國商務部部長的陳德銘稱,歐委會這一新動向值得關注,『希望這不是關閉市場投資的信號』。

歐盟對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態度曖昧也讓中國不滿。按照規定,2016年12月11日後所有世貿組織成員都應無條件終止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

『我們不要求歐盟現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祗要求在反傾銷調查中不使用替代國做法。』陳德銘說,歐盟目前在履行第15條義務上仍然『裹足不前』。

在歐盟看來,歐洲企業在華知識產權沒有得到充分保護,技術轉讓往往是單向的。

歐盟駐華代表團公使銜參讚吳睿史援引歐盟商會調查結果稱,不少企業認為中國投資環境挑戰在加大。他坦言,中國政府做出了擴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的堅定承諾,但企業投資計劃『不能僅以希望為基礎』,而要看到政策落實,『現在企業覺得有點‘承諾疲勞’』。

諸如『中國搶走歐洲工作』、『中歐經貿合作祗有中國受益』的論調也屢見不鮮。歐盟貿易總司副司長佩特里西奧尼此前表示,在歐洲民眾中『有一種不平等的情緒正在蔓延:對中國的便宜產品,最終誰是受益者?歐洲普通民眾有什麼真正的收益?』

分析人士認為,在此情況下,中歐解開『心結』、深化合作,要做兩件事。

一是在接受分歧的前提下尋求新突破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表示,中歐應該坦誠承認雙方存在的分歧,著力發展尚能取得進展但目前步伐滯後的合作領域,如盡早達成雙邊投資協定(BIT),深化金融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等。

具體合作中也是如此。例如,針對中國國有企業這一中歐BIT談判中的『硬骨頭』,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劉遵義建議說,中歐可以聚焦如何對企業行為進行規範和監管,而不是企業所有權。

二是往前看、往遠看。據官方數據,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總額將達7500億美元,出境遊將達7億人次,其中蘊藏大量商機。『希望歐盟能看得遠一點,抓住與中國合作的機會。』陳德銘說。